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21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51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53篇
政治理论   20篇
综合类   6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是桂林旅游业的精华和精品。要更好地治理漓江,经营漓江,促进漓江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注重水生态的保护与修复。  相似文献   
2.
基于企业内在生态的学习型组织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开放动态的环境中,企业不仅要构建组织与环境的外在生态,而且还要处理组织内部要素之间的内在生态问题。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企业需要在组织主体、组织空间和组织时间上实现内在生态化,分别形成学习主体模式、学习运行模式和学习发展模式,从而构成基于企业内在生态的学习型组织模型。  相似文献   
3.
中外政府绩效管理的行政生态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中,要完善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提升政府绩效以满足公众需要,改善政府形象,必须从行政生态学角度出发,基于自身特定的环境背景,建立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内部系统。必须完善政府绩效管理的内部生态,强调内外生态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才能促进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民族生态审美叙事的关键是科技隐喻与民族生态隐喻交合互动 ,它在正义性原则指导下可保证民族生存与文化具有可持续生存指标 ,一种吸收变革而不丧失认同性活力的能指 ,从而使人与自然及民族间的交往灵活地进行。进而 ,在科技隐喻与民族生态隐喻等“多重隐喻”的功能交合辐射的过程中 ,人类超越自身而形成把握实在意义的方式与前景 ,最终形成对科技导致的生态危机与民族冲突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鸿 《思想战线》2005,31(5):78-82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在地球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人类不断创造适应生存环境的生态文化。但随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尖锐化,创造新的生态文化,与环境协调发展、和谐共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反思的必然结果,它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不仅为人类的自我认识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思想,而且所彰显的科学人文方法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7.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ndustrial sacrifice zone of Endicott, New York, which in 1924 became the birthplac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nd quickly established itself as an industrial launching pad for the prod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modern computing technologies. Drawing on ethnographic research and taking a micropolitical ecology approach, I consider industrial decay and community corrosion key agen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sedimentary record of neoliberal “technocapitalism” [Suarez-Villa, Luis. 2009. Technocapitalism: A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Corporatism. Philadelphia, P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In particular, I explore here how the flip-side of local narratives of de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nomic sacrifice are other narratives of coping and navigating community decline. These local sacrifice zone narratives, I argue, expose key dimensions of surviving corporate neoliberal and technocapital sacrifice.  相似文献   
8.
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专制与民主两种不同的政治生态。在专制条件下,作为世袭的君主,其权威至高无上,不容置疑,因问责君主必将有损于其形象而不被允许。在宪政条件下,国家元首是民选的,问责制的出台自然可行,只是这样做的事实依据与法理依据何在,元首能否同一般官员一样由行政法进行问责,在问责的过程中是否应当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等等,因其属于政治与法律的边缘课题,不仅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撑,更需要从实证的角度作出有力的佐证。作为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型的威权政治形态,囿于传统思想及尊君心理的影响,欲要问责于国家元首何其难矣,因此也需要作深刻检讨。  相似文献   
9.
在西藏牧区长期的生活中,人们形成了特有的水文化。扎西乡水文化体现出两大价值,并受到潮流化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影响。对扎西乡水文化的风险化解与对水文化的引导具有可行性,要重视引导的三大要义。在实践纬度上,应着重从"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全局中多维度考虑风险化解之途以及对地方性生态文化的引导方向与途径。  相似文献   
1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ndosulphan pesticide disaster in Kasargod, Kerala, India.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pesticide disaster was the culmination of an agrarian modernization project implemented in the region by the state-owned Plantation Corporation of Kerala (PCK). An exploration of 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the disaster shows the recolonization of residents and nature by PCK through neocolonial forms of centralized and exclusionary spatial and resource control mechanisms. In this context, the paper questions the glorification of the “Kerala model”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standpoints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resource rights, relying on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the people of Kasarg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