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篇
  免费   16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39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50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167篇
政治理论   38篇
综合类   35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广大心理学专家和高校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社会因素、文化因素、校园氛围因素及个体有关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22.
ABSTRACT

Prisoners serving indeterminate sentenc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do not know when or if they will be released from prison. Release and progression decisions are determined by the risk the ISP presents of reoffending. This makes the assessment of risk a high stakes business for ISPs. Whilst there is a large body of literature focused on prisoners’ general experiences of prison, there is an absence of specific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prisoners’ experiences of risk assessment. This paper aims to address this gap by reporting the results of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ISPs’ experiences of psych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Interviews with 10 ISPs were conducted and analysed using Grounded Theory method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prisoners experienced the prison environment as characterised by violence, volatility and suffering. Psych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is embedded within this emotionally and physically challenging context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experience of suffering. Within this context, prisoners felt stuck, powerless and out of control in relation to risk assessment, and experienced psychologists as untrustworthy yet powerful. Understanding prisoners’ experiences is the first step in resolving some of the long-reported difficulties in work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psychologists and prisoners as well as making the process more procedurally just.  相似文献   
23.
长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总有各种原因,有现实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体本身的原因,对个体来说,其深层心理原因是导致心理障碍的核心根源。而深层心理原因中,大学生的"超相"人格则是重要的原因。这里的"超相"概念为作者首次提出,是根据大学生所反映出来的普遍深层心理问题结合国内外深层心理学思想总结出来的。  相似文献   
24.
自2010年以来,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逐渐扩大,现如今它已然成为人们交流互动与发布消息的重要网络平台。大学生作为一个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早已对于微博的使用了如指掌,与此同时微博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各个方面,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入手,阐明微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种种影响并说明其对策。为今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5.
心理契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契约作为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工具,正在被视为解决组织与员工之间矛盾的基本方式受到关注。实践表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构与发展,离不开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在管理实践中,应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以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6.
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的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需要通过合作使认知和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抛锚式、情境性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依照建构主义理论,系统实施教学改革;抓住内涵,建设精品课;制定措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开发校园环境建设新模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7.
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通常以拒供、谎供、翻供等方式来对抗对其罪行的侦查、讯问,侥幸、畏罪、矛盾、抗拒等心态是支撑上述诸种对抗方式产生的内在心理基础.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检察人员在初查、第一次讯问等关键阶段对犯罪嫌疑人有意设定的心理限制,将带来对此类案件的突破.  相似文献   
28.
阐述了预审阶段犯罪嫌疑人的几种心理状态和某些表现形式,以及审讯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同时,阐述审讯时针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我们所应采取的基本矫正策略,从而使案件的审讯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9.
目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递增趋势,已成为严重阻碍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因素.如何塑造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心育得到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文章主要从心理健康的内涵、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特征、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提出几点解决和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30.
在系列案件发案的时间上,个体犯罪动机的发生呈现周期性的变化特点。犯罪动机的周期性变化表现了犯罪个体不良需要的满足、变化趋势,是犯罪心理发展起伏性的表现。犯罪动机的周期性是犯罪心理发展的共性特征,在不同犯罪个体身上,又有鲜明的个性表现。对犯罪动机周期性规律的进一步揭示,可以对犯罪心理的变化、犯罪行为的发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在研究个体的系列犯罪时,有更多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