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5篇
  免费   22篇
各国政治   8篇
工人农民   48篇
世界政治   2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篇
法律   168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181篇
政治理论   52篇
综合类   36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51.
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心理窨星超载问题初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旦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心理容量长期处于超载状态,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社会问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即实行宏观调控,及时预报,提高目的地居民旅游心理容量。  相似文献   
252.
中国企业家心理健康问题与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描述企业家心理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我国企业家心理健康症结所在,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53.
21世纪是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游客旅游消费心理的变化。在现阶段,游客的价值取向正处于转型阶段,旅游动机呈现出多元化,消费自主意识增强,购物、娱乐等非基本旅游消费显著增长,逐渐摆脱了对传统生活模式的心理依赖,由以往的重视有形消费向无形消费过渡。对此可以采取完善散客接待设施、打造品牌产品、做好售后服务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54.
近十年来,研究者们开始按父母教养行为的三个维度(即父母的支持,父母的心理控制,父母的行为控制)来研究教养。大量研究发现,心理控制是危险的教养行为,而行为控制是积极的教养行为。父母支持则会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自尊、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近期的研究也发现,教养行为各维度的结合对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有特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5.
服刑人员心理分为积极和消极的心理两种特征。服刑人员心理危机包括境遇性危机、存在性危机、发展性危机、个体人格特征引起的危机等几种形式。科学分析服刑人员的心理状况,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利于全面提高服刑人员的心理素质,进一步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56.
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错误辨认、确证偏见和心理暗示是目前刑事错案的主要成因,这为我们减少错案的发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通过完善无罪推定原则和确定侦查讯问中的录音录像、律师在场制度,明确辨认与质证的相关规则,以及建立理性的司法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和完善诉讼构造,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错案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257.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侦查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它包括犯罪心理痕迹、非犯罪心理痕迹和被害人心理痕迹,这些心理痕迹具有重要的侦查价值。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捕捉过程实际上就是其再现的过程,在分析现场心理痕迹时要注意一因多果行为、偶然因素的影响,同时,对心理痕迹的侦查价值应持理性态度。  相似文献   
258.
该文认为构建和谐农村不仅要进行制度建设,还要关注对农民心理契约的重构和维护,才能真正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之要义。文章从农民心理契约违背与重构模型出发,提出了以落实中央惠农政策、从严治政、转变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充分收集民意和完善宣传工作等六个方面的措施重构当前农民的心理契约。  相似文献   
259.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梅传强 《现代法学》2003,25(2):72-77
在“刑事一体化”背景下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应以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为核心。对故意犯罪而言 ,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主要表现为行为人恶劣的犯罪动机和对法律的蔑视态度 ;就过失犯罪而言 ,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主要表现为行为人人格的缺陷和对法律的轻视态度。因此 ,犯罪动机和犯罪人格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要主观依据 ,也是犯罪心理的具体表现和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60.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childhood sexual abuse creates many long-term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which may impair social behavior. These problems include anxiety, fear, depression, self-hatred, alienation, and suicidal tendencies.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childhood sexual abuse would produce impaired social behavior in adults sexually abused as children. Two hundred and twenty-two male and female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student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anitoba completed the Rand Corporation's Social Health Battery amplpar1978amprpar;, Linn's Social Dysfunction Rating Scale (1969), and a shortened version of Finkelhor's Sexual Victimization Survey (1979). Participants who experienced childhood sexual abuse exhibited impaired social behavior, which included fewer friends and social contacts, and more social adjustment problems.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ho experienced sexual abuse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