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01篇
  免费   466篇
各国政治   260篇
工人农民   167篇
世界政治   483篇
外交国际关系   910篇
法律   2120篇
中国共产党   291篇
中国政治   1521篇
政治理论   1278篇
综合类   363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286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270篇
  2017年   313篇
  2016年   267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622篇
  2013年   1057篇
  2012年   673篇
  2011年   660篇
  2010年   591篇
  2009年   697篇
  2008年   758篇
  2007年   721篇
  2006年   685篇
  2005年   618篇
  2004年   605篇
  2003年   412篇
  2002年   295篇
  2001年   243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朱杰进  诺馥思 《外交评论》2020,(3):45-68,I0002,I0003
为什么在湄公河流域已经存在数十个国际合作机制的情况下,还要建立澜湄合作(LMC)这一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既有研究大多强调湄公河流域大国国际制度主导权竞争的宏观背景因素,而较少关注澜湄合作机制的新制度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即澜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究竟"新在何处"。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GMS)等既有国际机制相比,澜湄合作机制具有两大新的制度特征:一是议题范围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议题外,还增加了区域安全合作以及水资源合作等新议题;二是集中程度更高,与之前合作机制主要由"职能部门引领"以及"借用"亚洲开发银行作为国际秘书处的做法不同,澜湄合作机制采取了"领导人引领、各部门参与"的机制运行模式,并逐步建立独立的国际秘书处。通过运用国际制度理性设计的理论模型,本文考察了在湄公河流域国际合作中上游国家与下游国家之间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分配问题和执行问题,并以此解释了澜湄合作新制度特征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42.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公共行政学得以恢复与重建,并逐渐确立了其应有的学科地位,从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高等院校公共行政学科学院化,建立了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专业性学术组织蓬勃发展,创办了一批专业学术期刊,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范式不断转换,研究方法不断改进,话语体系不断构建等。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在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公共精神、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没有形成完备的本土化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的结构性失衡、公共行政的合法性危机等方面,仍面临较大的挑战。不过,全面深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未来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要立足现实,及时回应和满足社会变革的需要,创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学话语体系和本土化的公共行政学理论。  相似文献   
243.
Abstract

While many studies have identifie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class and economic preferences,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implications of changes in class location for these preferences. This article assesses how social class and intra-generational class mobility affect economic preferences drawing on longitudinal data from the British Household Panel Survey. In doing so, the article adopts a post-industrial perspective that consider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lass divisions. Even when time-invariant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s are kept constant (through fixed-effects estimation), it is found that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lass location explain economic preferences. Thus, these estimations suggest that social class moulds preferences, even when accounting for factors that can lead to selection into classes. Moreover, people who change classes hold different economic preferences than their peers in the class of origin, but do not completely assimilate into their class of destination. This implies that growing intra-generational class mobility could undermine the class basis of political conflict.  相似文献   
244.
对政府等公法人作为被执行人的民事执行案件中存在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如果对公法人实施强制执行,则可能有碍公法人公共管理职能的实现,损及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如若不能对公法人实施强制执行,则会导致私权无法实现,有损司法权威。因而,为平衡私权之实现与公益之维护,对政府等公法人的执行须遵循必要的限度,给予其“规则礼遇”。对公法人财产的执行,以不影响公务推行为限度;对公法人执行程序的适用,应以维护其良好的信用和权威为保障;对公法人执行措施的适用,应考虑其依法行政的特殊主体地位和有序、高效推行公务,履行公务的履职要求,应限制适用间接执行措施。  相似文献   
245.
ABSTRACT

Why did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choose migrant labour to expand their labour force in the decades that followed World War II, while others opted for measures to expand female employment via welfare expansion? The paper argues that gender norms and the political strength of the left were important structuring factors in these choices. Female employment required a substantial expansion of state intervention (e.g. childcare; paid maternity leave). Meanwhile, migrant recruitment required minimal public investments, at least in the short term, and preserved traditional gender roles. Using the contrasting cases of Sweden and Switzerland,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a weak left (labour unions and social democratic parties) and conservative gender norms fostered the massive expansion of foreign labour and a late development of femal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Switzerland. In contrast, more progressive gender norms and a strong labour movement put an early end to guest worker programmes in Sweden, and paved the way for policies to promote femal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相似文献   
246.
社会保障权责配置有政府与市场和政府间之横纵两个层级。滞后的社会保障法制导致权责横纵配置的失衡-政府与市场之间配置的偏倚,政府之间配置的粗疏,这严重制约该制度功效的彰显。横向配置矫正的关键在于寻求政府责任的确定性与实现方式的多样性之间的平衡,并在发挥政府基础性作用时,倡导个人责任的回归、市场机制的引进及民间力量的渗透。纵向关系的细化要求以宪法层面原则性规定与法律层面具体性条款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的事权及其支出责任;从责任分担上做出更具操作性的制度安排,完善政府间社会保障支出责任分担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247.
公共性与私人性作为个体存在的两种形态,是异常复杂地糅合在一起的,但在人类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却出现了私人性超越并侵蚀公共性的现象。究其原因,传统公共性的剥削属性、浪漫主义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兴起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私人性对公共性的侵蚀。这虽有利于个体理性发展和人性解放,但同时也导致了公共性的衰落,从而引发信仰缺失、私人性膨胀、合作失灵等一系列公共危机,给社会发展带来无法预测的风险。故应以西方现代化发展中的这一弊端为鉴,重新审视公共性对我国现代生活的重要性,并从公共价值观创造、公共道德培育和公共秩序规划入手,努力构建公共性与私人性和谐统一的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248.
无人机由于其目标小、伤亡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在战场上,尤其是在反恐行动中无人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无人机应用的现状、特点的分析可以得出无人机在公安边防部队中应用的可行性,提出应用中侦察情况、获取情报,参与进攻、掩护队员,火力攻击、心理袭扰的功能作用,并对其在反恐行动中应用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49.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政治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向好的基本态势,但同时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影响政治安全的不利因素日趋复杂。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认真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有针对性的防范打击,坚决消除一切影响国家政治安全的隐患,确保党的执政安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全。  相似文献   
250.
Post-9/11, and especially with the dramatic rise of Islamic State in Iraq and the Levant (ISIL), the author advocates a collective right to security. Plotting a course through state absolutism and liberalism, one finds communitarianism as a philosophy to support this right to security. The communitarian right to security is based on an interpretation of European human rights law, particularly positive duties of the state, to protect the rights to life of individuals from violations by non-state actors such as suspected terrorists. But for reasons of practical enforcement, limitations to the exercise of the right are also articul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