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6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5篇
法律   389篇
中国政治   26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67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当前“洗钱”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已经严重影响到全球经济的正常发展。在中国 ,“洗钱”正严重侵蚀着中国的经济基础 ,出现资本外逃、滋生腐败、带来金融市场隐患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对洗钱犯罪的概念、我国当前洗钱犯罪的新形式、我国刑法对此类犯罪的认识深化过程的分析和刑法意义上的商榷 ,以找出目前在防范洗钱犯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2.
在看守所最大限度地发掘线索,能更好地为打击犯罪、侦查破案服务。从羁押对象身上深挖线索,努力开辟”第二战 场”,具体做法是:政策攻心,促进转化;亲情教育,融化坚冰;把握时机,深挖细挤;仔细甄别,快速转递。  相似文献   
23.
由于计算机犯罪具有智能性、隐蔽性、跨地域性、以及资料易被篡改、销毁等特性,并且在侦查取证时技术复杂、要求较高,因而此类案件的侦查取证工作较之于传统案件相对困难。一方面要坚持和遵循传统侦查方法,另一方面在确定犯罪现场、勘察现场以及对数据证据的技术分析等方面,要根据计算机犯罪自身的特点和内在的规律找出有效的侦查方法。以打击计算机犯罪。  相似文献   
24.
抢劫罪、抢夺罪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准抢劫罪的结构实际是一个预备性质的违法行为和抢夺行为的结合 ,而以抢劫罪的实质判断 ,其行为结构应当是具有威胁性的行为和抢夺行为的结合 ,以相当性原则衡量 ,“携带凶器”盗窃、诈骗的行为也应当以抢劫罪论处 ,但以立法价值衡量 ,准抢劫罪的规定没有必要 ;认为转化型抢劫罪的前提行为应当构成犯罪的观点 ,既不符合无罪推定原则 ,又不恰当地束缚了侦查权、检察权的行使 ,同时剥夺了被害人或第三人的绝对防卫权 ,与抢劫罪的构成要件也不相符 ;随附暴力强度较大的抢夺行为不应一律以抢夺罪论处。抢夺罪其行为表现不应以“乘人不备”和“公然”夺取为必要。  相似文献   
25.
伴随上海向国际性大城市发展的过程,刑事犯罪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上海刑事侦查工作必须正确认识特大型城市刑事犯罪特点,把握城市犯罪发展规律.公安刑侦部门应加快机制创新,构建现代刑侦警务工作机制和系统工程,进一步提高对城市犯罪的打控能力.  相似文献   
26.
犯罪控制论之犯罪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空间的存在同人类的生存空间有着密切关系。无论是犯罪的内容和形式还是犯罪的实施都和人类的生存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减少和控制犯罪的研究应从对犯罪空间的研究着手。要尽量压缩犯罪空间。而压缩犯罪空间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改善人类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27.
2019年中国刑法实施报告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日子。70年来,在中国的刑事法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中国刑法学在始终恪守重视基础理论的总结、创新与完善的基础上,亦更加主动地回应社会现实关切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凸显出刑法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功能,弘扬了新时代我国刑法学鲜明的问题意识与自主意识。相较以往,2019年度刑事犯罪在涉众型、风险型、科技型等领域较为突出,呈现出涉案金额巨大、危害面广、手法多样且不断翻新等特点。2019年度刑法实施报告主要将以下七个板块作为研究重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刑事法治和刑法理论的变迁与反思、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与完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人工智能时代刑法挑战的前瞻应对、互联网金融领域腐败犯罪治理防范问题、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体适用问题及民刑交叉、行刑衔接等问题。  相似文献   
28.
伊恩·罗德  陈磊  牛帅帅 《法学家》2012,(4):159-175,180
过去30年英国的犯罪学发展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个是"犯罪学"在多个维度的"膨胀";另一个是犯罪学"自治性"的增强。犯罪学在向自治学科转变的过程中既具有许多有益的方面,也存在诸多风险。它可能会丧失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因而有必要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其潜在的后果保持警觉。犯罪学知识的用途,在于为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犯罪学进行准确定位有两个核心要求:一是要承诺把犯罪学变成一个内涵广阔的学术概念,即将犯罪学的多元主义看作一个优势;二是要让犯罪学研究与实践保持长久的、基本的联系,将犯罪学知识渗入公众关注的犯罪和法制事件中,对"制度性环境"作出一个比现在更令人信服的解释。  相似文献   
29.
随着国际毒品形势的变化,毒品犯罪分子开始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进行毒品交易。2001年,联合国麻醉品管理局向全球发出警告:"毒品正通过互联网销售,私人聊天室正被毒品商利用,人们在互联网上正面临着毒品的威胁。"2011年10月,公安机关开展统一行动,成功侦破了我国首例利用互联网视频交友平台进行涉毒违法犯罪活动的"8.31特大网络吸贩毒案",敲响了我国互联网涉毒犯罪监管的警钟。  相似文献   
30.
犯罪的产生必有其原因。犯罪兼有社会、人文、自然三重属性,其产生遂兼有社会、人文、自然三重原因。犯罪的社会原因与自然原因,很大程度上又可概括为犯罪产生的外因,亦即犯罪的客观原因;犯罪的个人原因,很大程度上又可概括为犯罪产生的内因,亦即犯罪的主观原因。犯罪原因论之关键的问题与问题的关键,在于认清到底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应该属于犯罪产生的首要原因。故而,犯罪原因论中进行主、客观原因地位的比较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但主、客观原因在产生犯罪中的地位问题又十分复杂,致使犯罪学界对其长期纠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观说”、“客观说”、“折衷说”(“主、客观原因并列冠军说”)、“说不清说”等,各有千秋,各有得失。而“双因交互,异况各论说”,既取各论之长、又避各论之短、还重自主创新,是一种颇有智慧的主、客观原因地位论。“双因交互,异况各论说”认为,产生犯罪必须主、客观原因同时具备,主、客观原因在产生犯罪中的地位没有统一模式,对主、客观原因在产生犯罪中的地位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