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2篇
  免费   41篇
各国政治   83篇
工人农民   98篇
世界政治   4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6篇
法律   285篇
中国共产党   212篇
中国政治   424篇
政治理论   156篇
综合类   7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87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南山区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遇到了新的压力,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日趋尖锐。劳动力素质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就业机制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步伐,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今后宁南山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2.
Data from a sample of young adolescents between the ages of 10 and 12 years (N = 898) from the mother–child data set of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th were analyzed in a study of influences that explain the relation between pover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measured 2 years later. Other variables that predicted youth depressive symptoms were also identifi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eighborhood problems, nonparticipation in outside school and neighborhood activities, residing with mothers who exhibited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mother's use of physical punishment were partial mediators of the effect of poverty on depressive symptoms 2 years later. Youth health status, lower levels of school satisfaction, marital-partner conflict, and father's emotional support also predicted depressive symptom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youth depressive symptoms are multiply determined and that poverty can adversely affect young adolescents in many ways.  相似文献   
133.
乡土秩序的失落——对流动人口犯罪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及其防治机制不能从流动人口群体以外的范围内去寻找 ,必须深入到生成流动人口的具体社会结构中去探寻。该社会结构主要有二方面要素 :城乡二元格局 ;户籍管理体制和现存的庞大剩余劳动力。流动人口犯罪的基础性原因是存在于流动人口群体中的乡土秩序在城市中的失落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预期的落空。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寻找一个重建秩序之路 ,也就是经过小城镇化而达到全面的城市化。其目标是消除两种秩序的差别和对立 ,直至建立最大限度遏制流动人口犯罪的新型秩序。  相似文献   
134.
在中国历史上,多次税费改革最终都没有解决好乱收费、滥收费这一顽症,始终徘徊在"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中.农村税费改革是农村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确保改革突破"黄宗羲定律"怪圈,首先要完善财税体制,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特产税,也要改变农村税费"孤军深入"的困境,形成农村税费改革与其它相关改革良性互动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5.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必须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减少农民的数量,引导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分析农民工流动的利弊及制约因素,加大户籍改革制度的力度,规范和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6.
简论阿马蒂亚·森理论对中国反贫困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由"有超越效率、经济利益的意义,发展就是自由的扩展。"自由"的基础是要有"可行能力"。市场的整体成就深深地依赖于政治和社会安排。贫困的实质不是收入的低下,而是可行能力的贫困或被剥夺。中国反贫困对策的核心是政府要通过恰当的公共政策来提高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7.
对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法律规制以其法律定位“社区性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为中心 ,有内外二条路径 ,内部路径是建设健全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组织机构 ,外部途径是加强对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监管。内部途径以自治、民主管理、有利监督、法人化为其价值取向 ,并借鉴成熟的机构制衡原理以发挥其整体效能 ;外部监督由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实施 ,在设立审批、登记管理、证照与年检管理、负责人与从业人员资质管理、业务范围与业务规则的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内外两种规制方式的有机结合 ,能确保农村合作基金会社区性、合作性的本质 ,真正发挥其对现行金融体制拾遗补缺的功用 ,促进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8.
试论农村社区中留守女性生活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城市化的大潮中 ,农村出现的“3 86199部队”现象对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产生着影响。女性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实现这一类社区走向城市化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农村社区女性的现实生活方式比较落后 ,难以带动整个社区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女性生活方式现状及其生活方式落后的原因进行分析 ,有助于依托女性组织 ,借助社区主要劳动力缺失的机会而使女性获得发展机遇 ,实现女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9.
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稳妥地解决农村干部的主要问题,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0.
The history of poverty lines suggests that they are determined jointly with poverty policy in the same political game. If the definition of poverty is endogenous, however, why do altruistic voters allow poverty to persist indefinitely, as seems to be the case in real life? A simple redistribution model shows that the persistence of poverty imposes fairly strong restrictions on the nature of voter altruism. Specifically, a voter's compassion for the poor must rise as the defined severity of the poverty problem worsens. Given such preferences, political actors face incentives to define poverty as a severe problem and then to use redistribution to reduce it significantly. There is no direct incentive to eliminate poverty, however; indeed, voters may prefer a state in which policy always attacks poverty vigorously and yet never defeats it. It follows that social policy should not be judged by its success in eliminating poverty, which may be directly counter to voter interests and therefore practically impossible. Rather, we should ask whether poverty policy provides enough help to people whom voters currently consider to be po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