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32篇
  免费   222篇
各国政治   263篇
工人农民   347篇
世界政治   2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9篇
法律   1552篇
中国共产党   398篇
中国政治   978篇
政治理论   786篇
综合类   187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196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344篇
  2013年   750篇
  2012年   537篇
  2011年   484篇
  2010年   353篇
  2009年   351篇
  2008年   382篇
  2007年   425篇
  2006年   349篇
  2005年   357篇
  2004年   315篇
  2003年   285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公安学、警察学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安即社会安全 (Socialsafety) ,是指人类社会的安全、稳定和秩序。公安学 (Socialsafetytheory)是关于人类社会安全问题的学问 ,研究什么是人类社会的安全 ,为什么人类社会会出现安全问题 ,怎样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安全 ,其主要范畴有安全、稳定、秩序和与之对应的战争、动乱、恐怖、灾害等。警察是指对人类社会的安全、稳定和秩序的守护 ,即对于侵害社会安全的事物的预防、察知、警报和即时抗击。警察学 (policetheory)是关于如何预防、察知、警报和即时抗击侵害社会安全的事物的学问 ,研究什么是警察 ,为什么要警察 ,怎样警察 ,其主要范畴有警察、安全、危害、犯罪等。公安学与警察学是两个区别很大的学科 ,但两者间的联系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22.
民事公诉制度质疑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近来不少学者主张在我国应尽快建立民事公诉制度,赋予检察机关在一定范围内的民事起诉权,而从保护社会公益、解决群众性纠纷、保护弱者和加强法律监督四个方面分析,民事公诉制度在理论上存在着误区和在实际运作上可能陷入困境.其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必要性,解决相关问题应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检察监督,赋予检察机关民事诉讼参诉权.  相似文献   
123.
在社会转型期 ,加强领导文化建设 ,对保证党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旺发达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领导文化的社会功能在于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对领导行为具有决定作用 ,对公众意识具有引导作用。现代领导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领导制度文化、领导行为文化和领导观念文化。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领导文化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原则 ,以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为根本方法 ,以社会主体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24.
治安防控体系包括人力要素、物质要素、意识要素、组织要素、信息要素、规范要素、技术要素、战术要素、管理要素等九个基本要素。其中 ,意识、组织、技术、战术、管理要素属于软件要素 ,构成软件系统。治安防控体系软件系统就内容而言 ,具有广泛性、多元性、层次性的特点 ;就表现形式而言 ,具有多样性、交叉性特点 ;就作用方式而言 ,具有复合性、整体性特点。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优化防控体系软件系统 :一是强化对防控体系属于政府行为的认识 ;二是加强对其目标、过程、手段、方法的认识 ;三是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四是加强软环境建设 ;五是完善其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5.
现代宗教热的社会根源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宗教热导源于现代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精神危机 ,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生态危机、核威胁、城市恐怖综合症、社会分离、变式文化、物质刺激、信息化、快节奏、社会竞争以及工业文明向后进地区的推进造成了普遍的焦虑与恐惧感、孤独与寂寞感、失落感、依赖与疏外感、疲惫与紧张感及适应能力缺乏感。这些精神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刺激了人们的宗教需求 ,另一方面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谐”对人生命的本质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6.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世界各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新的历史时期 ,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 ,更为突出地表现在知识和信息方面。要缩小差距 ,当务之急是西部民族地区要切实把人力资源开发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 ,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在知识、技术和信息上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7.
As a goal pursued by human beings, a harmonious society can be constructed through a bottom to up social 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top to bottom social mobilization mechanism. A healthy social construction mechanism can promote social wealth and allocate it impartially by jointing production of member of society and cooperation-benefit. At the same time, a good social mobilization mechanism, on the other way, makes the members of society reach a harmonious consensus by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civilization. In order to create these two types of mechanisms, public administrators need to develop mechanisms to promot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 cooperation productivity. These mechanisms include social trust mechanism, information sharing mechanism, supervision and restraining mechanism and the mechanism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s.  相似文献   
128.
随着税费改革的完成,农村追入後农业税收时代。大多数乡镇基层政府陷入“财空、责大、权小”的治理困境,其提供公共服务能力追一步弱化。因此,如何克服国家制度的有限性,发挥体制外精英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成了我们研究的课题。汕头市C村农村公共服务的成功做法一政府与社会力量借助社会资本合作互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对其他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的提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9.
近年来中国许多农村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封此有大量的调查研究。一般的总结是:对于农村家庭而言,男孩与女孩在家庭养老、劳动能力、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效用差异。农村传统的生育文化、传统生育观念、B超机的普及成为导致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在广州市农村的调查,发现这些原困正在发生一定的变化,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地控制农村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0.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green citizenship and argues that the concept of citizenship has done much to advance green theory building internally but that in order to deepen an already substantial area of scholarship, promote a more inclusive and emancipatory environmental politics, and augment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larger body of citizenship studies, greens will need to broaden their approach to the concept. This review highlights the tendency within green theorizing to privilege particular conceptions of the natural world and humans' relations to it, and draws attention to the work of those scholars explicitly engaged in incorporatin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nature into their theories of green citizenship. The essay concludes by identifying three particular areas in which green theorizing has contributed to citizenship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