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55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48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9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成趟足迹提取方法导致误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提取成趟足迹的低误差方法。方法比较相同条件下一次性拍照、分段连续拍照和扫描仪提取所产生的误差的大小。结果扫描仪提取法的误差最小。结论扫描仪提取足迹的方法易于掌握,适合基层技术员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2.
非强制行政行为是我国行政法学的一个新范畴,由于对其研究处于初始阶段,许多实践误解依然存在,一些重大理论分歧尚未得到充分解决。本文通过对非强制行政行为的内涵、实际运用状况以及理论研究现状的描述与总结,肯定了其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同时针对其尚需完善的问题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83.
随着警务督察各项工作的逐步深入,如何深刻理解警务督察规范化建设与公安队伍整体建设两者的关系,进一步将二者结合起来,并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四个方面谈了近几年在警务督察实践中的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84.
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需要健全激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全激励机制对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健全激励机制必须着眼于保障民警的贡献与满足的平衡,必须以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为基础,必须充分考虑到民警多方面的需要,同时也不能完全立足于经济诱因。  相似文献   
85.
论欧盟宪法危机认知之理论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看待所谓的欧盟宪法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论分析形态选择的问题。分析欧盟这一政治体系或者政治体的各种理论,其共同之处在于解释欧盟现象因何而生又如何发展的问题。欧盟宪政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欧盟法律人格丰富与健全的过程。分析欧盟法律人格的构成因素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逻辑联系,既能解释欧盟宪政的历史演进,又能分析目前欧盟宪法危机的症结所在。欧盟法律人格构成因素的丰富与强健,既是欧盟宪政发展的动力之一,同时也给欧盟宪政发展带来了挑战,无论是保持欧盟发展的动力还是避免欧盟宪政发展所遇到的挑战,都依赖于欧盟法律人格构成的三个因素———规制性支柱、规范性支柱与认知性支柱———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86.
狱情调研分析作为狱内侦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狱安全防范工作的主要信息来源、是监管改造工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监狱必须大力加强、规范操作,切实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当前,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狱情调研分析工作存在概念模糊、随意性强、方法欠缺、手段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这项工作的发展。因此,在新的监管形势下,加强狱情调研分析工作的规范性研究、不断提高狱情调研分析的质量,已经成为监管改造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7.
以ISO9000族标准为参照系,立足于检察执法及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基层检察院案件管理为视角,剖析了案件管理体系构建的五个基本问题,提出了案件管理制度体系创新及运行机制改革的基本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计、选择科学、规范、实效的基层检察院案件管理模式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8.
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是公安执法者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依法行政,依法治警在公安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警务机制和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上各个民主国家都十分重视警察队伍的管理,注重要求警察执法的规范化。通过分析和研究英美警察执法模式情况,以期对我国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9.
90.
《二十世纪中国》2013,38(1):48-68
Abstract

Group weddings have commonly been associated with Republican China under Guomindang rule. Wedding ceremonies involving multiple couples, however, continued to be held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roughout the 1950s and after. During the early 1950s, Shanghai’s commercial group wedding agencies marketed their services to local couples, and district governments organized what they termed “collective weddings,” hoping that couples would be more amenable to state marriage registration if they could participate in a ceremony. In 1956,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considered instituting a unified collective ceremony across Shanghai. By examining meeting minutes, letter exchanges, and records of internal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discussions, this article explores entrepreneurial and governmental attempts to standardize Shanghai’s group and collective weddings. Although commercial group weddings and state collective ceremonies served different purposes, their proponents faced similar organizational difficulties in the search for a standardized, economical wedding ceremony befitting “New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