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39篇
各国政治   21篇
工人农民   10篇
世界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0篇
法律   51篇
中国共产党   35篇
中国政治   91篇
政治理论   73篇
综合类   1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The linguistic turn in political science i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 more sophisticated political knowledge. Greater awareness of political language implies attention to words such as reason. Reason is central to modern political discourse because of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mportance and because of the contemporary dominance of the rational choice paradigm. Reason the concept therefore justifies closer scrutiny of reason the word. The meaning of reason is constructed as a variable. Standing by itself, reason seems relatively shapeless and empty; dictionary definitions are circular and tautological, although some subtle nuances derive from the network of reason's root words. Most of the variance in the meaning of reason is determined by other words that surround it, with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reason's meaning being defined by its context. Anterior meaning shifters, nominal referents, spatiotemporal modifiers, and textual narrative all surround reason and fix it in a large lattice. The meaning of reason in use varies continuously. From this perspective, it becomes clear how reason functions as an important rhetorical trope in political discourse. Its plasticity and flexibility help reason stimulate and evoke variable mental images and responses in different settings and situations, all the more important because these go largely unnoticed. The example of reason of state shows reason's rhetorical power and privilege, its normative dimension, its persuasiveness, and its consequences. Seen in this light, a weak version of reason of state is preferable to a strong one. Pluralistic reason opens new paths for democratic thought and political action.  相似文献   
212.
中小企业战略转型风险免疫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一家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其战略转型风险因素的识别结果,从组织免疫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其系统免疫、功能免疫和辅助免疫对其战略转型风险的应对机理,并尝试构建出中小企业战略转型风险免疫机理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213.
本文把战略柔性划分为资源柔性、技术柔性、结构柔性、文化柔性这四个维度,研究了环境动态性对战略柔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但资源柔性、技术柔性、结构柔性和文化柔性对企业绩效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潜力两个维度的影响有所差异;环境动态性对战略柔性—企业绩效关系存在调节效应。该结论有助于指导企业制定提升战略柔性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14.
战后以来,强大经济实力始终是美国霸权政治的基础,金融则扮演了美国经济"晴雨表"的角色。2007年后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削弱了美国霸权的经济"实力",使美国霸权战略不得不进行一系列调整:在经济领域,奥巴马政府实施了经济优先战略,推动美国霸权战略的"国内化"转向,力图夯实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霸主基础;在国际政治领域,加速推进"转型外交"进程,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协作;在军事领域,采取相对收缩的军事战略,适时调整海外军事布局,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215.
试论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韩关系的发展已进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高层次阶段,对整个东亚战略新格局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韩国的对华外交却承受着美韩同盟关系的制约,韩国夹在中美之间,左右为难,面临着严重困境。2010年发生的"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事件"以及2012年发生的"脱北者事件"等,将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原本隐蔽着的问题暴露在世人的面前,其中之一即是美韩同盟关系与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在结构性矛盾。李明博执政期间,美韩同盟有趋强的趋势,导致中韩关系面临着重大考验。韩国外交的根本出路:"须在中美间找准外交平衡点","中美韩‘三国演义’演不好,半岛南北就永无宁日"。为此,韩国需要有更多的独立决策能力,保持自身在两者间的平衡,既与美国保持同盟关系,又与中国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任何倒向美国一边的政策,都会使韩国的战略决策失衡,使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受损。可以期待2012年大选后韩国政府的对美、对华政策会有新的调整,自主性、多元性、平衡性将成为韩国外交的发展方向,将有利于推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216.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在公私领域价值取向重心对社会将产生重大影响。转型初期的政府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价值取向重心向私域偏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政府价值取向重心应逐步向公域偏移,做到效率与公平并重。  相似文献   
217.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大变革的根本特征之一。为了推进从“浙江工商大学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浙江工商大学”的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理解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了解学校目前教育国际化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明确推进学校学校教育国际化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在未来几年的教育改革中力求实践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思路与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18.
"两点论"是毛泽东对对立统一规律最通俗、最高度的概括."两手抓"是邓小平对"两点论"的展开和发展.通过对"两点论"和"两手抓"以及二者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加深对"两点论"和"两手抓"的理解,掌握"两点论"学会"两手抓",真正地实践"三个代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219.
试论我国区域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区域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中应实现发挥市场自组织机制与政府引导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20.
Maloney, Armstrong, and Romig presented a portrait of “Joey,” who was the exemplar of what was wrong with the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in 1988 when they published The Balanced Approach in this Journal. In response, they reimagined a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predicated on balancing three fundamental goals—protection of community, accountability to victims, and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ies to prepare juvenile court‐involved youth for productive roles in their communities.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evolution of balanced and restorative justice and re‐imagine how Joey's life may have been different at critical junctures of his juvenile court involv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