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59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8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5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ft of lead is common, particularly from churches and other public buildings with lead roofs.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to distinguish lead from different sources, 41 samples of lead from 24 church roofs in Northamptonshire, U.K, have been analyzed for relative abundance of trace elements and isotopes of lead using X‐ray fluorescence (XRF)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respectively. XRF revealed the overall presence of 12 trace elements with the four most abundant, calcium, phosphorus, silicon, and sulfur, showing a large weight percentage standard error of the mean of all samples suggesting variation in the weight percentage of these el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church roofs. Multiple samples from the same roofs, but different lead sheets, showed much lower weight percentage standard errors of the mean suggesting similar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Lead isotope ratios were similar for all samples. Factors likely to affect the occurrence of these trace elemen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52.
近年来,发生在高等院校内的盗窃案件越来越多,可是针对高校盗窃案件的研究却很匮乏,高校已经成为盗窃犯罪的一个重点侵害客体,高校盗窃案件多发,影响及其恶劣。在当前盗窃案件多发的形势下,如何加大对高校盗窃案件的研究、加强对高校盗窃犯罪的预防,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安机关必须与其他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针对案件各方面的特点和规律,主动出击、及时发现、重点打击。  相似文献   
53.
Identity theft—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crimes—results in considerable financial losses as well as time spent to restore credit and prevent future attacks. While scholars have begun to devote more attention to identifying the factors that increase risk of identity thef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aftermath for victims. Using data from the Identity Theft Supplement to the National Crime Victimization Survey, we address this gap in the literatur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addition to financial losses and loss of time, victims also experience emotional (e.g., depression) and physical (e.g., poor health) symptom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theory, research, and polic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54.
朱腾 《法学研究》2022,44(1):135-152
尽管名称不一,但盗罪无疑是古今刑事法律均极为关注的罪名,今人也习惯于以财产性犯罪来理解传统中国的盗罪。然而,在中国文字初创之时,“盗”其实是泛指“不正”“不当”之义的词汇;至战国时代,才被相对明确地用来指称侵犯财产的行为,但其“不正”“不当”之义也并未完全消失。此种日常语义的多层次性也影响到战国秦至汉代的法律对盗罪的设计,使盗罪一方面以非法取财为主旨,另一方面又保留着超越财产性犯罪之概念限定的可能,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含义复杂性。至魏晋南北朝,立法者们虽试图对盗罪予以分化或净化,但由于“盗”字的日常语义依然具有多层次性,作为法律术语之盗罪的含义复杂性也无法彻底改变并最终遗留在唐律之中。  相似文献   
55.
近年来,大学生盗窃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究其原因,不仅有个人及家庭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不良现象的腐蚀及高校管理方面的疏漏。利用优势视角的理论,采取重新界定、挖掘案主抗逆力,将优势应用于行动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纠正大学生的盗窃犯罪行为,而且有利于重建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56.
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冒用他人身份参与刑事诉讼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还造成了严重后果,但现行法律缺乏相关规定。文章分析了该行为的司法现状,并对该行为提出犯罪处罚的立法对策。  相似文献   
57.
法律与正义的抽象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考察同案是否同判来解析.为了寻找同案与同判的案件,通过实证研究这个方法论工具,将100个实然发生的并不完全相同的盗窃犯罪个案罪量与刑量进行科学的操作化,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计算出来的数据就为人们提供了比较同案是否同判的素材.研究发现,在这些盗窃犯罪中同案同判的实现并不理想,这就意味着某种程度上法律与正义有些脱轨,地理因素、法定自由裁量权的赋予以及社会舆论等都会造成同案异判.  相似文献   
58.
《刑法》第264条规定多次盗窃,构成盗窃罪。但是如何认定多次盗窃,在我国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争议颇大。多次盗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多次盗窃中的每次行为形态的认定、"多次"的认定以及每次盗窃行为要不要求行为人实施的盗窃行为与取得财物数额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准确界定多次盗窃行为,有助于司法机关正确认定多次盗窃型的盗窃罪,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59.
《刑法修正案(八)》将扒窃规定为独立的定罪行为,因此使得扒窃犯罪成为盗窃罪的特殊行为类型。扒窃型盗窃罪着手的认定需要在坚持实质客观说的基础上通过时间和空间要素进行综合判断。只有当行为的实施对被害人财产法益具有现实而紧迫的危险时,才是扒窃犯罪的实行行为。具体而言,行为人为实施扒窃所进行的"试探行为",已经使得被害人的财物处于随时脱离占有的状态,对被害人的财产法益产生了紧迫的危险。但"试探行为"不能作广义的理解,只能是具有侵害财产法益紧迫危险的行为。  相似文献   
60.
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盗窃与抢夺行为的界限在于行为的秘密性与否,但是由于这一界限在理论中与实践上遇到了各种挑战,因而备受争议。法学界有新观点借鉴德日刑法理论,认为两行为的区别在于行为的平和与否,引起学界争鸣。抢夺作为介于盗窃罪与抢劫罪之间的罪名,单与盗窃罪进行比较是不全面的,也难以划清界限。不妨引入抢劫罪,借阐述三罪之间的区别,厘清盗窃与抢夺之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