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6篇
  免费   29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23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264篇
中国共产党   125篇
中国政治   193篇
政治理论   50篇
综合类   4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41.
柯梅森 《政法学刊》2004,21(6):38-41
行政诉讼案件的不断增长与行政诉讼司法资源的短缺客观上要求行政诉讼应增设简易程序。我国设立行政诉讼简易程序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效率与公正是现代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简易程序的设立不会影响到行政诉讼的司法公正。简易程序适用的决定权应由人民法院行使,其适用范围应根据处罚轻重和对相对人合法权益损害的大小来确定。  相似文献   
942.
袁曙宏 《法学论坛》2007,22(4):5-10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正是公法大发展的时代,正是需要建立而且可以建立统一公法学的时代.概而言之,本人及相关同仁倡导构建的统一公法学,是研究整体公法规范、共性公法特征和一般公法规律的综合公法学科,是研究部门公法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依存内容的新型公法学科,是研究公法与私法之间相互交融和渗透的独立公法学科.一句话,是作为公法学总论的公法学科.它的基本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公法学的研究对象、主题、进路和方法;公法学的学科体系;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公法的维度和功能.  相似文献   
94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多党合作制度本身经历了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其理论和政策实践了一个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从而带动政策措施的发展和完善,进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944.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社会条件下的产物。目前中国学术界对这一课题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存在的合理性尚有质疑。从何种角度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为其学理化的研究开辟道路,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存在的合理性进行阐释,能为人们更好地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45.
行政指导应属于非强制性行政行为。其构成要件包括行为目的、行为主体、非强制性行为方式、行为法依据以及诱导利益。  相似文献   
946.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三重蕴涵 :第一 ,从性质上说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 ,即“坚持与发展统一论” ;第二 ,从实现途径上说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国情的不断结合 ,即“不断结合论” ;第三 ,从价值本位上说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格 ,即“实践本位论”。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  相似文献   
947.
雷毅 《思想战线》2007,33(6):27-33
从审美的视角阐释先秦道家的深层生态学理论框架,即可从"道法自然"的终极原则中引导出"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观,由此演绎出处"无为"之事的顺应自然的行动原则,并通过内省和心性修养,不断扩大自身与他人他物的认同感,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生态自我"境界。  相似文献   
948.
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卫辉 《行政与法》2007,(12):94-95
本文从分析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基于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项目教学模式及其构建模型,并具体探讨了高职教育中应用项目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49.
BRIAN D. JOHNSON 《犯罪学》2005,43(3):761-796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linkages between criminal court social contexts and the judicial use of sentences that deviate from the recommendations of sentencing guidelines. Individual sentencing data from the Pennsylvania Commission on Sentencing (PCS) are combined with county‐level measures of social context to examine predictions about the role courtroom characteristics play in judicial departures. Results from hierarchical analyses suggest that the likelihood of departure varies significantly across courts, even after accounting for variations in individual case characteristics. Several measures of courtroom social context—including the size of the court, its caseload pressure and the overall guidelines compliance rate—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individual likelihood of receiving a departure sentence. Moreover,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e court also conditions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individual‐level sentencing considerations.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contemporary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courtroom decision making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on contextual disparities in criminal sentencing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950.
单位犯罪的理论地位是刑法理论体系构建和单位犯罪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学界对于单位犯罪的理论地位的认识有着不同的倾向,单位犯罪理论地位是独立的犯罪形态。单位犯罪形态地位的确立实现了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在犯罪成立和刑事责任上的一体化,有利于单位犯罪理论研究的展开与司法实务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