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4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33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2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件比较复杂,刑法中规定了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但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存在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情形.  相似文献   
42.
新刑法对交通肇事罪进行了比较重要的修改,涉及到的“逃逸致人死亡”问题,在理论上争议颇多。本文将交通肇事罪中被害人最终死亡的具体情形一一作了分析、排除,借鉴日本刑法中的有益理论,将“逃逸”行为单独评价,以结合犯观点来理解新刑法中所作的修改。  相似文献   
43.
"钓鱼执法"的深层次原因是执法权力的"传声污染",而非坊间广为流传的"利益链"说。"钓鱼执法"对和谐社会建设和诚信政府建设都有釜底抽薪似地破坏。采取适当措施,杜绝"钓鱼执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4.
我国《刑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解释》中规定,对因逃逸致人死亡以及交通肇事后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共犯论处。该规定存在诸多可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45.
《道路交通管理》课程是所有公安专业新增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实现其教学目标,必须开展该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即在明确该课程的性质与定位的基础上,合理选择与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模块,设计与选用相应的教学模式,建设与之教学思路相对应的教材。  相似文献   
46.
文章通过分析交通肇事罪中自首的认定在刑法学界的不同观点、自首的理论及法律依据,从而推导出交通肇事罪中自首情形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希望对处理交通肇事自首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7.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逐步应用到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转和管理中。90年代以来,国际上盛行智能公交系统,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进行全面的管理。本文重点介绍IC卡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8.
地域性犯罪具有聚合纽带上的地缘性、犯罪手法上的稳定性、作案动机上的侵财性和案件侦破上的困难性等特点,是社会转型特定历史条件下团伙犯罪的新动向。防控地域性犯罪,必须坚持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加强技防建设和信息研判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群防群治,走综合治理的道路。  相似文献   
49.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载货汽车的交通安全问题成为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从载货汽车交通安全的现状入手、对载货汽车交通事故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由此提出载货汽车交通安全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预防和降低货车事故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
交通事故认定的法律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将交通事故认定书定性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公安部的部门规章随即取消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重新认定程序,人民法院也不再受理对交通事故认定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使得关系当事人重大权利义务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丧失了有效的救济途径。交通事故认定一旦错误。便将给当事人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正确把握交通事故认定的法律属性,将交通事故认定纳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为其引入制约与监督机制,以切实维护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应当建立民事附带行政诉讼制度,为公正、高效地解决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提供一条便捷的法律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