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38篇
各国政治   31篇
工人农民   10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9篇
法律   146篇
中国共产党   23篇
中国政治   86篇
政治理论   74篇
综合类   1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ase of a Complex Product System (CoPS)—a new satellite—and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firms and agencies that contributed to its development. Despite many political, organisa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tensions, divergent objectives and strategic misjudgements, the satellite was successfully launched in 2002. It was found that a number of factors contributed to the successful conclusion of the project, including the evolution of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s between different actors as the project progressed, the use of a range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tools accompanied by personnel with significant discretion and judgement, and a unifying methodology for satellite production called the Small Satellite Philosophy (SSP), which helped provide an approach for its effective integration.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satellite project and the problem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t confronted, then examines whether the solutions adopted could be appropriate for other complex innovative projects, particularly those involving joint public–private investments. It also describ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evelopment time, mission cost, risk and return in reduced resource CoPS. Although the satellite itself was a technical success, government policy objectives for the project were not realised and the paper considers mismatches between policy objectives and mechanisms in complex projects.  相似文献   
132.
论虚拟社区警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的区域性特征正在趋于消弭,“共同体”才是社区研究的依托点,虚拟社区是社区发展的新阶段,虚拟社区的管理是现代社区建设的关键。传统的社区警备模式已经遇到了自身难以逾越的障碍,而虚拟社区警务是社区警备发展的新阶段,是社区警备的一种颠覆抑或补足。虚拟社区警备的实践在我国虽已悄然实施,但依然处在实质上的零谋划、零组织、零警力的阶段。亟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予以创新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3.
随着网络虚拟财产纠纷的不断出现,为网络虚拟财产寻求正当性解释成为虚拟财产法律保护的当务之急。文章从哲学、经济学、伦理以及实践方面全面论证了网络虚拟财产的正当性,以期为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提供合理性解释。  相似文献   
134.
近来社会史研究,倾向于关注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强调把人类聚落空间当成一个整体,从各个面向综合讨论。有鉴于移民族群在迁移过程当中,经历时间漫长,取得历史材料不易,家谱成为保存移民发展史的数据库。家谱撰写者为了垂训后世子孙,巨细靡遗地叙述开基祖艰苦创业立基的过程,内容包含家族历史以及开基祖从原生地到迁居地之后,建立移民聚落空间的历程。本文试以台中石冈《刘元龙公派下家谱》、苗栗铜锣《李氏宗谱史记》为讨论对象,探讨清代渡海来台拓垦的先民们,借由精神上血缘凝聚力与物质上的经济合作力量,以宗族为单位,建构生存空间,逐步地域社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5.
城镇化究其实质是人文范畴即人的城镇化。一味寻求空间拓展的城镇化,不仅群众利益受到伤害,还带来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城镇自身发展也会日益显现疲惫态势。中央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让城镇化回归人文并促进民生的持续改善,惟有如此才能圆好农民的城市梦,进而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36.
郭英华  林浩 《行政与法》2014,(9):125-128
网络虚拟财产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概念.因现行法律并无关于虚拟财产的具体规定,因此,用户的虚拟财产一旦受到侵害则较难得到补偿.注册协议是运营商制作的格式合同,所以在用户与网络服务运营商发生纠纷的过程中,用户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通过追究运营商的违约责任来弥补用户的损失比较困难,而选择追究运营商的侵权责任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7.
中国电商经济的发展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围绕它的质疑和批评也不少。制造业的支持者认为它是生产泡沫的“虚拟经济”,指责它冲击了自身行业所代表的“实体经济”。既有的学术研究也将互联网和线下的物质世界对立,预设互联网是非物质的存在。文章从物质文化研究的角度提出电商经济对信息技术装备、个体经营和生活设施、商业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基础条件的依赖揭示了它的物质属性,解构了电商经济作为非物质虚拟经济形式的迷思。与此同时,作为物的电子商务也在和人的互动中生产着新的文化形态。它塑造从业人员某些特殊的日常生活实践,这些实践在电商卖家和其他人群的利用之下变成了富有社会功能和象征意义的文化元素。把握这一物与人的互动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电子商务嵌入人们日常生活进行意义生产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8.
网络的虚拟化、开放性、包容性特征给思想活跃的青年大学生以巨大的空间,缺场交往互动、价值观念集体认同、多重社会角色交织以及网络疯狂和现实孤独并存等逐步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网络互动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9.
借助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的哲学研究的真知灼见,意识形态意义上的"自尊"回落到日常生活中:"自尊"只能是——也必须是一种个人对于自己是否尊重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由此出发,对性服务妇女个体在实施服务时所坚持的选择原则的解读使我们认识到一个捡拾和安放自尊的私人空间——边缘和底层者的自尊以私人体验的形式掏空了"自尊"原有的德性的意义,使之回归平凡;破坏了"自尊"原有的社会范式,使之成为一种私人体验;挑战了"自尊"原有的公共空间类型,使之具有了私人空间特有的张力。而也正是从这一人类原始精神出发的对他人生命—生活及其表现/表达的尊重和理解,使研究者能够突破自身"此在"和"此知"的疆界,进入研究对象"自尊"的"此在"和"此知"之中,并被研究对象的心理空间接纳,认识和了解/理解了有关自尊私人体验和私人空间的"能在"和"能知"。  相似文献   
140.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辩护人身份,增加了辩护人对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保障的规定,并对侦查阶段律师权利进行了扩充。随着世界范围内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加强侦查程序中的人权保障已成为趋势,按照被告人诉讼权利保障的国际标准,我国律师在侦查阶段的权利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