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32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67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12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司法证明的方法是指在司法活动中运用证据证明事实的方法。司法证明中思维方法的特点表现为 :思维的逆向性 ,即主体的思维方向与客观事物的发展方向相反 ,不是从事物的原因去探索结果及结果的结果 ,而是从结果去探索原因及原因的原因 ;思维的对抗性 ,即主体的思维活动经常表现为两方对抗的形式 ,其中一方的思维正确与否往往取决于另一方的思维活动 ;思维的时限性 ,即指思维的过程要受案件中时间条件的限制及思维的结果也要受案件中时间条件的限制。司法证明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 :根据证明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证明法和间接证明法 ;根据证明的推理形式可分为演绎证明法和归纳证明法 ;根据证明的过程形态可分为要素证明法和系统证明法  相似文献   
82.
哲学理解的建构 ,包括建构方法、建构途径和建构标识。在理解建构的方法中 ,并存着演绎法、归纳法、目的法三种方法 ,目的法是建构理解的根本方法 ,因为建构理解就在于揭示目的。采用目的方法建构理解 ,首先要解决理解的阶段性和真实性 ,因此 ,在建构理解的多种途径中 ,层次性和客观性是建构具体理解的最佳途径。信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 ,它是理解的建构结果。信念的确立标识着完成了某种具体理解的建构。也正是信念 ,才构成个人与现实之间价值关系的形式。  相似文献   
83.
初查不是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但在经济犯罪侦查中,它不仅是甄别证据、定性立案的首要前提,更是提高破案效率,打击经济犯罪的关键环节。在公安队伍全面贯彻“执法为民”的执法宗旨的条件下,深入研究经济犯罪案件的初查工作尤为重要。初查有实地调查和书面审查两种方式及若干要求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4.
2004年以来,对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涵义、要求、途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国内学术界展开了见仁见智的探讨与争鸣。文章将其综述和梳理,以期拓展认识、推进研究。  相似文献   
85.
当19世纪末世界妇女运动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中国妇女运动受报刊舆论对西方妇女运动报道的影响而深受其启蒙,成为世界妇女运动的一部分。晚清时期社会舆论已经形成规模,各种政治派别大多办有舆论机构,宣扬对妇女运动的立场和主张。通过整理这些报刊舆论,我们能够发现当时报刊刊登的各种妇女权利主张之间的区别。报刊等社会舆论对中国近代妇女运动的启蒙作用主要是暗示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在表现出多种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误读、早熟、笼统等缺点。  相似文献   
86.
就业是民生之本.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就业问题,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我们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关心群众疾苦、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高度,提高认识,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扩大就业门路.  相似文献   
87.
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是基础;搞好理想信念、科学文化、艰苦奋斗和道德教育是保障;得力的方式方法是手段。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才能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88.
从1983年开始的中国工会"职工之家"建设活动,至今已走过了20个年头.工会建家活动能够延续20年而不衰,原因就是因为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工会组织发展方式和中国工会运动发展形式的正确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会组织建家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对工会组织的长远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
简论民族审美文化交流融合的一般性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炳昌 《思想战线》2002,28(1):54-56
民族审美文化的交流融合既遵循着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 ,又由于审美文化的特殊规定性而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文化形式交流的特点。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实际上是自我与对象、本族文化与他族文化间互为条件、相互克服、相互补充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审美文化有着特别强劲的延伸力量 ,可以超越民族、语言、文字、宗教、地区、时间的限制而传播 ;通过选择、强制与自觉、变形、渐变渐融、业力不灭等形式实现交流融合。这是审美文化的特殊性 ,又是民族审美文化交汇中的普遍性特征。  相似文献   
90.
张伟平 《桂海论丛》2006,22(3):42-44
西欧与东亚经济发展的大相径庭证明,由资源短缺所导致的要素制约更容易激励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要素制约并不必然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前提是必须具有激励创新的制度安排。要素制约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经济发展的现实启迪是:必须适时主动地提升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