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篇
  免费   27篇
各国政治   44篇
工人农民   36篇
世界政治   44篇
外交国际关系   80篇
法律   85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84篇
政治理论   104篇
综合类   8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One consequence of the tremendous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persons under supervision of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whether incarcerated, on parole, or on probation, is the effect of this criminal history on finding and keeping a job. Ex-offenders, especially those recently released from prison, face substantial barriers to many types of legal employment; nonetheless, stable employment is one of the best predictors of post-release success. Thus, policy-makers concerned about high recidivism rates face an obvious need to improve the employment prospects of ex-offenders. Over the last 25 years, many programs that were designed to increase employment (and, by so doing, reduce recidivism) among ex-offenders have been implemented and evaluated. [Wilson, D. B., Gallagher, C. A., Coggeshall, M. B. & MacKenzie, D. L. (1999). Corrections Management Quarterly 3(4), 8–18; Wilson, D. B., Gallagher, C. A. & MacKenzie, D. L. (2000).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37(4), 347–368] conducted a quantitative synthesis and meta-analysis of 33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vocational, and work programs for persons in correctional facilities. To date, however, the evaluation literature on employment programs for those with a criminal record who are not in custody 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quantitative meta-analysis of eight random assignment studies of such programs, using the Campbell Collaboration methodolog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group of community employment programs for ex-offenders did not reduce recidivism; however,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research on this question is small and does not include some of the promising community employment programs that have emerged in the last decade.  相似文献   
152.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的文献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的文献,包括高等教育的法制建设、财政制度、管理体制等问题,涉及的国别也很多。而这些研究大都是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入手探讨一个或几个国家高等职业教育问题,略显片面,应从更广泛的角度进行系统考察。总结国内现有研究成果的缺失,既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研究角度不同给政策制定部门带来困扰和误导;在国际比较研究中加强关注、考察世界各国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制度和政策,有助于解决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问题,也可为其提供更多的实证依据和政策建设。  相似文献   
153.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日本教育家成濑仁藏完成并出版《女子教育论》,掀起了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革新运动。不久,该书被中国学人译成中文,推动了中国女子教育近代化的起步。该书的著译、流传,凸显了美国-日本-中国的女子教育传播格局。但是,该书曾形成的中日女学交流起点的作用,竟然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被两国学界同时淡忘。文章尝试将历史考证方法和跨国视角相结合,在重新唤醒这段历史记忆的基础上,重建面向未来的两国女学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4.
尽管包括女性文学在内的妇女/性别研究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推进是成功的,但仍面临着一个重大瓶颈困境,即学科设置和社科规划与之不配套。如何解决两者的矛盾将影响到女性/性别研究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因此,社科规划与学科体制关系到女性/性别研究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5.
把青年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央团校的团课教学,引领全国青年工作理论研究的作用,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央团校的基础上于1985年建立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共举办9届全国青年工作理论研讨会,不断强化了这一引领工作,确立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这一学术领域的引领地位。  相似文献   
156.
中国妇女学学科建设中的两次飞跃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妇女学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几代学人的艰辛探索和实践,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传统的妇女学到妇女—社会性别学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它昭示了妇女学的建设既要批判借鉴西方的妇女学,又要力图使之本土化。而如何将妇女学本土化将是中国妇女学面临的长期任务。  相似文献   
157.
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年来,中国的传统安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从研究议题看,中国的传统安全研究主要聚焦地区冲突,领土争端,联盟政治与伙伴关系,核安全、太空战略与网络安全,安全秩序等重要议题。在理论研究上,中国传统安全研究在宏观理论和中层理论方面都有大的提升。总的来看,中国传统安全研究在过去十年研究水平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学者发展了一些安全理论,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研究方法、人才梯队和学术共同体建设上,中国传统安全研究也取得了进步。不过,中国传统安全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目前理论创新仍落后于中国的外交实践,难以满足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安全研究也面临学科碎片化和产出泡沫化的问题。展望未来,中国传统安全研究需紧扣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重视对中国经验的提炼和总结,通过基础理论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8.
Can-Seng Ooi 《East Asia》2007,24(2):111-128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he Chinese are represen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iterature. Chinese cultures are packaged to make knowledge about the Middle Kingdom more accessible to a general audience.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packaged cultures are framed and constructed will be questioned here.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Foucault,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four traits of a packaged culture – it mediates, it asserts the uniqueness of the culture, it selectively packages the culture and it claims that cultural differences matter in business. These traits will form the basis for comparing and examining three methods of packaging a culture, namely the general-macroscopic, ethnographic present and critical emergence approache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researchers should reflect on the power they yield when they represent another culture, and that the general public may privilege theories that are accessible rather than sound.
Can-Seng OoiEmail:

Can-Seng Ooi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t the 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He is also the director of the university master programm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he critical turn is central in all his research articles. Besides his interest in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ssues, he studies the culture industry in Singapore and Denmark.  相似文献   
159.
厘清基本概念是学科研究的重要基础。深化新时代中国工会学理论研究和创新,必须深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源头,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工会章程》的历史演变,科学把握“工人阶级”和“中国工会”这两个基本概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语境中,工人阶级是主要靠劳动收入获得生活资料来源的社会阶级,承担着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中国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职工群众组织,把党的中心任务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主题和方向。基于这两个基本概念,围绕“什么是工人阶级、什么是工会”“什么是中国工人阶级,什么是中国工会”“中国工会干什么”“中国工会怎样干”“中国工会如何发展”这五个问题,推进工会学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是新时代工会学研究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0.
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思想素质、智能素质和学业水平的差异性 ,有必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 ,制定明晰的分层教学目标 ,实现各教学层次学生的最优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