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15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37篇
中国共产党   38篇
中国政治   79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5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中国监察》2010,(5):46-46
李抒望撰文指出,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作诚实守信的模范。一是讲诚信就要讲党性。任何弄虚作假、欺瞒诈骗的言行都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不相容。二是讲诚信就要讲务实。诚信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言与行的统一,表与里的统一,虚与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2.
心开窍于舌舌色红润即表示气血充足。心主血脉,舌上血管最为丰富而浅表,因而舌也能灵敏地反映出心的功能状态。肾开窍于耳肾气足者听力好。若肾精亏虚,则脑髓不足,容易出  相似文献   
103.
"实"与"虚"是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两个方面.直接翻译的"实"和意义翻译的"虚"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在英文电影本身之上的."虚虚实实"、"虚实结合"都是为了达到翻译英文电影片名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04.
"虚壹而静"作为《解蔽篇》的核心,强调个体要用虚怀若谷、中正专一、处心有常的认知态度,去体验和实践"体常而尽变"的大道,最后通往治身、治学、治国等层面的"大清明"境界。  相似文献   
105.
王实甫《西厢记》在“白马解围”一节中,用法聪、惠明两个人来担承董解元《西厢》中法聪一个人的角色,同时采取“以虚写实”的手法,通过“放大”惠明和尚的形象,来替代对战争的描写,避免了过多的枝节,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是处理舞台情节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06.
刘剑康 《湖湘论坛》2015,28(2):98-109
荀子是和孟子一样丕显的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以其唯物和实践性特点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学术精神主要体现在于:通过对辩说和名辩问题的理论探讨阐明了学术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学术通向真理过程上提出"虚壹而静"的观点,这是认识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法则,具有学术方法论上的意义;以师法和知识积累作为问学途径,对主体的学术品格及其人格培养有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7.
论思维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大军 《理论前沿》2001,(16):17-20
脑作为阳性物质的正物质 (阳 + ) ,它和阴性物质的负物质 (阴 -)的矛盾对立统一体———意识是思维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思维是由意识而产生的并且为脑所调节和控制的思维波的活动过程。思维波的运动速度起步就是超光速 ,它通过人的“心———脑”连接着自身和外部的阴性物质世界相互交换信息和检索密码。思维波的运动速度通常被脑调节和控制有四种形式。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下 ,在思维的四大要素中 ,能为我们认识和改变的只有脑。  相似文献   
108.
109.
新安医学作为重要的中医学术流派,著述数量巨大,养生专著颇多,养生思想独特,其中固本培元之元气论、外邪致虚之内外同治论、食调先于药物论、融汇儒道重神气论是新安医学特征性的养生观念,在延续中医学养生理念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和创新,形成了新安医学养生观,对当今养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0.
中国画的空间感在近代发生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转换。宗白华堪称这次转换在理论方面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中国美学研究中,空间意识或空间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将他的生命哲学与艺术意境理论连接起来。空间感固有的“动”与“静”“实”与“虚”的整体结构关系的重心,在宗白华的中国美学研究中发生了一次由静到动、由虚到实的转移。这一转移首先是西方现代生命哲学与中国传统思想对话的产物。中西对话又被特定的文化氛围所提出的主题所形塑。这个主题即是近代中国“道德革命”以来逐步形成的由概念到个性的道德主题。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画空间感转换的深意在逻辑和历史两个层面上就能够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