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68篇
中国政治   36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回顾近30年的变化,我深深感到:领导决策正确,广大百姓受益。近30年的变化,应归功于“三落三起”的邓小平先生的第三次“起”及党中央的诸多英明决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有目共睹。停止了“上山下乡”,取而代之的是农民工进城务工;停止了“福利分房”,取而代之的是商品房和经济实用房;取消了“各类票证”,  相似文献   
132.
陈春林 《世纪行》2009,(12):14-16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我兄妹三人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坚信“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此,我们兄妹成了武汉市首批下放的“老三届”知识青年。我大妹陈润林(已病故)下放到蒲圻县泉口公社.小妹陈杏林下放到老籍黄陂农村.  相似文献   
133.
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看“大学生村官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虽然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和历史上的上山下乡都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是二者在时代背景、管理理念和措施、参与主体的角色关系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面对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力求做到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注重实效。  相似文献   
134.
黔江区大量吸收大学生志愿者、下派干部到农村基层任职的“一线培养工程”,又被称为新“上山下乡运动”。作为新“上山下乡运动”的参与者,刘华丽、陶承涛的心路历程,能够勾画出众多到一线接受培养的大学生志愿者和年轻干部的成长“曲线”——  相似文献   
135.
我姐姐在1973年知识青年下乡时因公受伤致残,后被照顾招工回城,安排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2002年,因企业倒闭,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听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因公受伤致残的由民政负责,  相似文献   
136.
陈统奎 《南风窗》2008,(10):36-39
"要努力形成来自工农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去年12月,李源潮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十七大专题研究班上如是说。此背景下,中组部力推的大学生"村官"制度,虽有舆论认为是新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其实却被执政党视为从基层一线选拔、使用干部的一项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37.
包雷 《学理论》2009,(5):105-107
首先谈一下关于“知青文学”的定义。笔者不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无力对此下精准的定义,只能根据经验性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知青文学”是特指反映“文革”时期置身于“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代知识青年的生活命运的文学作品(也延伸至“文革”结束以后的“后知青时代”及其子女的生活命运),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形式。其中有曾是知青身份的专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还有大量非专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这类“民间”知青文学作品主要以“知青网络文学”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38.
1970年底,经过两年上山下乡锻炼后,我被选拔作为首届工农兵学员跨人复旦大学校门。我从小喜欢读书,对名牌大学十分仰慕,但因出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工人家庭,总觉得有些遥不可及。刚读初二,又遇“文革”爆发,心想这一辈子恐怕是大学梦断,再也无缘。谁知幸运却悄然降临,在兴奋好奇和喜悦之余,我深深地感谢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9.
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曾经多次组织大批的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远地区生产劳动,安家落户,其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实属罕见。也正因为如此,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共和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那场长达四分之一世纪,涉及1800万青年,牵动10亿人心,震撼20世纪的运动中,毛泽东曾先后发表过三次“最高指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