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34篇
法律   721篇
中国共产党   111篇
中国政治   261篇
政治理论   54篇
综合类   23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8月14日,记者从最高院获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近日颁布,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5类案件,法院应该受理。如果公民认为政府提供的政府信息不准确要求更正被拒的案件。法院应该受理。(8月16耳《新京报》)  相似文献   
112.
时事点击     
《江淮法治》2009,(21):7-7
最高法就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司法解释征求意见,浙江省居住证制度开始施行,河南省检察系统推行“反腐后进单位问责制”  相似文献   
113.
一、基本案情介绍 申请人何某举报邻居进行违法建设,因不服被申请人北京市某区城市管理监察大队未对其进行查处的行为,于2008年5月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复议机关依法立案受理.  相似文献   
114.
王兵  张美香 《法制与社会》2010,(14):184-185
本文结合近期重庆"打黑"的最新实践,推论出:中国目前"涉黑"问题的实质是"反腐",而"反腐"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反掉党、政、司法机关内部的"黑保护伞"。没有了"保护伞"的庇护,黑社会性质组织才能在"烈日"的暴晒下无处遁逃。另外,"反腐"还应包括对那些虽没有"涉黑、涉腐"但"行政不作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舆论上提出直接的挑战,他们是一种"间接保护伞",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行政不作为"正是"保护伞"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5.
范世宏 《先锋队》2010,(7):47-47
为了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掌握全区行政机关和行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履行职责、开展服务和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情况,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办事效率,杏花岭区纪委在全区范围内设立了8个行政效能监测点。8个行政效能监测点中既有社区、农村,又有学校、市场和企业,  相似文献   
116.
行政立法不作为责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立法作为现代行政的表征之一,已经在法治实践中成为实施法律的桥梁,甚至在某些领域成为实现社会秩序的主要依据。但何时应当立法,何时不当立法始终是个判断难题。基于不同制度安排,各国的回答也截然不同。中国作为成文法国家,具有判断行政立法不作为成立与否的基本制度条件。确定行政立法不作为成立的条件需综合考虑现存义务、客观需要、主观努力及时间等因素。判定行政立法不作为成立后,行政立法机关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政治责任,一定条件下也应承担国家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17.
118.
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侵犯赃物的行为人,对教唆犯,不作为犯不能进行正当防卫,本文对此提出了质疑.文中从占有的法律保护,教唆犯、不作为犯会造成紧迫的危险,而对其防卫能收到防卫的效果等方面作了论证,并根据教唆犯,不作为犯的特点,对其如何进行正当防卫进行了限制.  相似文献   
119.
数据库     
《中国司法》2009,(6):57-57
2006年至2008年,全国法院共审结刑事、民事、行政各类再审案件130992件。其中,依法改判的刑事案件占同期刑事生效裁判的0.17%;依法改判的民事案件占同期民事生效裁判的0.25%;依法改判的行政案件占同期行政生效裁判的0.39。  相似文献   
120.
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的定性分析,在法学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论。但是根据犯罪构成的主客观统一说,只有当先前的肇事行为必然会造成当事人的死亡时,其逃逸行为,即"不作为"才能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除此以外,对于在客观上没有达到现实危险性的行为,尽管主观上存在着间接故意的罪过,也只能以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犯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