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22篇
中国共产党   143篇
中国政治   231篇
政治理论   46篇
综合类   3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一元、一统、一体、一家,是中华文化的传统话语,1911年开始出现君民一体、上下一体的现代多元共和转向。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居于核心地位,决定中华文化的发展。文化史不仅要前置于成文史,更要前置于文明史,是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文明观的基本认识,体现了文明包含于文化中,且为其最高形式的基本理念,为认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决定论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罗荣渠先生对人类文明的研究是建立在“一元多线历史观”基础上的,形成了现代化研究的“罗荣渠路径”,有助于文化文明时空坐标的建立。四海一家的传统话语就是内地与边疆各族济济一堂。作为现代化范式的中国应用,笔者倡导边疆与内地“主辅线现代化”的中华文明观,有助于揭示中华文化历史传承与中华文明现代发展的内在关系,有助于说明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的主体性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02.
泉州在文化部2013年主办的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中,从苏州、杭州、黄山、青岛、济宁、武汉、桂林、西安、咸阳等10个入围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唯一入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的城市。泉州是一座具有“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鲜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悠久广泛的对外交流”的城市。她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东方第一大港走来,从东方海洋文明和人类深沉温馨的海洋文化记忆中走来……泉州文化在千年传承发展中,形成了融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为一体,独具中华文明和东方海洋文明特色的文化。泉州作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再次吸引世界的目光,它既代表了中国,也代表了福建,应有的荣誉当之无愧,其关键因素在于她是一座以中华海洋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海洋文明的魅力之城。  相似文献   
103.
<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是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深化对民族复兴与文明发展关系的认识,提升对文明内涵及外延的思想认识,拓宽文明的视野,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自觉。实现中国梦需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中把握中华文明复兴的价值意义、现实表达和前进方向。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正在越来越明显地引领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4.
陈方正 《南风窗》2012,(13):92-93
中国人看自然知识,脱离不了实际和浅近的"器用"观念,所谓"医卜星相、天文历数"向来是学术旁支,不入"大道"。目前一些人口呼"科教兴国",只反映了表面态度的改变,底子里却仍然未曾跳出原来思想框架。在13世纪,英国有一位醉心自然哲学的圣方济各教士,他高傲孤耿,处处碰壁,饱受压制,连发表著作的权利也被修会剥夺,幸而时来运转,旧交平步青云,当上教皇,于是得以应邀,将平生所学熔铸为数部著作呈献。他的书开宗明义说:"凭借知识的光芒,上主教会得以统治,信众国度  相似文献   
105.
一百多年前,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中华文明之问”,期待国人做出“第二次之大贡献于世界之进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懈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发展,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蓬勃生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华文明之问”作出了新时代的庄严回答。  相似文献   
106.
赵永军 《奋斗》2021,(1):20-21
2020年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考古事业的高度重视,凸显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性。作为考古工作者,应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相似文献   
107.
中华文明 1 5世纪以前在全世界是领先的。中国的丝织、制瓷、筑石窟、造桥以及造船、航海术等多项科技工艺 ,特别是“四大发明” ,首先传播于朝鲜、日本及东南亚 ,再及南亚、非、欧。中华文明促进了亚非欧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生 ,先进的精神文明推动了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8.
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说:"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是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宣言。用我们自己的方式选择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在追求中华世族的伟大复兴中成就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理想,这是我们最好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09.
《中国民政》2020,(5):F0004-F0004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处,是黄河从甘肃流入宁夏的第一站,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宁夏引黄古灌区的起始点,具西北风光之雄奇,兼江南景色之秀美。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孕育了宁夏秀美河山,"天下黄河富宁夏"名不虚传。  相似文献   
110.
千百年来,闽商秉持"爱拼会赢"的理念,漂洋过海、闯荡南北,不仅创造了巨大财富,而且形成了特有的"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侠仗义,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闽商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