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22篇
中国共产党   143篇
中国政治   231篇
政治理论   46篇
综合类   3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龙坪 《南风窗》2008,(15):93-93
利玛窦是耶稣会的传教士,历史上第三拨来华的基督教人士。元朝那会儿,他的意大利老乡马可波罗在游记里记载着,中国的许多地方都建有也里可温寺。"也里可温",就是"拜上帝者"的意思。那是第二拨。再早的,是唐朝的景教,传教士阿罗本受到唐太宗特派仪仗队隆重欢迎的待遇。景教即基督教的聂思脱里派,聂思脱里5世纪任君士坦丁堡的主教,"景者,光明正大之义"。  相似文献   
62.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具有独立起源的五大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当历史上的众多古文明由于自然灾害、外族入侵、以及文明融合导致文明发展的断裂或消失之时,中华文明却可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广土众民的文明特征,政治上的长期大一统,核心价值观的过早形成以及文明发展的先进性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正确理解中华文明历史延续性的原因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国是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之所以根深蒂固,历久而弥新,是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返躬自省、不懈追求的理性精神中华民族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比较选择的现实生活实践中,铸造了具有自己鲜明特征的价值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64.
<正>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华夏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嵩山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嵩山文化。近年来郑州市高度重视对嵩山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着力  相似文献   
65.
历经7年精心准备,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即将正式向全球亮相。北京和6个协办城市乃至整个中国期盼并筹备奥运的7年,正是中华民族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  相似文献   
66.
《传承》2008,(15):2-2
"承载中华文明大智慧,浓缩励志人生大道理",《传承》是一本以"传承红色精神,弘扬中华文化"为主旨的历史文化期刊,现向全国诚征佳作。  相似文献   
67.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而将中国引领走上和平发展之路的就是邓小平。他正确地做出了世界将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和平与发展时期的判断,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的论断,为全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提供了前提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判断和理论依据,并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提出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8.
国运昌则文运兴。图书馆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兴衰有着紧密联系。走过一百年风雨沧桑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不仅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也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9.
30年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为人类奉献的能力提高了,贡献更多了,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场救国救民的伟大革命,是中国人民谋生存求发展的顽强搏斗,是被逼出来的,没有退路。改革开放不但更新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使中华文明重振活力,而且对世界发展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战略影响。改革开放使中国融入了当今世界体系和国际秩序。中国不  相似文献   
70.
良渚,是被誊为中华文明之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