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64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45篇
外交国际关系   61篇
法律   82篇
中国共产党   182篇
中国政治   255篇
政治理论   97篇
综合类   16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回首五十四年前。 壮志满怀到湟源。 牧校读书整三年。 往事历历在眼前。 所有费用国家管。 党的恩情重如山。 无怨无悔青春献。 如今古稀霜鬟染。 老骥尚有伏枥志。 笔蘸激情颂新颜。  相似文献   
122.
德国历史主义主导的社会科学,遗忘了对"正当"问题的思考,因而对当代社会的虚无主义与道德沦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列奥.斯特劳斯批判社会科学的基本立场。这篇文章试图检讨这种批判的得失,并认为社会科学,就其本义而言,恰恰是通过"倒置"自然法学说的推理逻辑,为个人的自我治理与社会秩序的建设提供知性的支持。社会科学是作为科学,而不是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褒贬,来承当"应然"与"实然"之间的中间桥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3.
八·一九政治事变是前苏联解体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作者以亲身经历,较为详尽地描述了事件的发展进程,记录了当时苏联社会对待事件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124.
近年来,我国边疆陆续发生了多起恐怖主义犯罪事件。以2014年“5·22”暴恐袭击事件为例,探讨边疆恐怖主义活动的方式、特征及成因,对今后如何更好地打击与防范边疆恐怖主义犯罪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5.
新书快报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作者:葛兆光出版:中华书局定价:39.00元出版时间:2011-2-1知名学者葛兆光教授在撰著学术巨著《中国思想史》后蛰伏  相似文献   
126.
最近,记者重返5年前存“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灾严重的映秀、绵竹等地。当年的废墟已不见了踪影,山间茂密的树林已将伤痕掩盖,田间忙碌的人群中小时传出欢声笑语,空气中迎面扑来的花香让人陶醉。  相似文献   
127.
蒂姆·哈福德 《群众》2013,(7):I0055-I0056
安德鲁·罗恩斯利对戈登·布朗首相任期内的一些行为的描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据称,布朗骂人、对职员挥拳相向、抓住下属的衣领、用钢笔戳椅垫并曾使他的顾问因为害怕被打而缩成一团。如果这些描述是真的,我们会感到不安——但几乎不会有人觉得吃惊。位高权重的人有时的确会滥用自己的职权。  相似文献   
128.
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中,艾伦·布坎南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代表。他通过对艾伦·伍德"交易正义""先定和谐""虚假的意识形态"以及"偷换概念"的批判,重新建构了马克思正义问题的逻辑结构,并提出马克思的"正义"是"共产主义的非法权评价视角"。人们通常认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因为这种制度是"不正义"的,人失去了社会生存的"权利"。而共产主义是最符合"正义",最能够满足人类生存"权利"的社会。然而,在布坎南看来,马克思所提出的共产主义,是一种超越法权框架的评价视角,共产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优越,不是因为它实现了正义和权利。共产主义社会作为阶级消亡、国家消亡的理想生存方式,根本没有"正义的环境",言外之意,根本不需要提出"正义"和"权利"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共产主义是正义和权利不再是问题的社会。这样,自然就变成了"非法权"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9.
毕淑敏 《中国减灾》2011,(16):50-52
让濒临死亡的人,享有最后的安宁与尊严。他们将在自己的家里和亲人的包绕之下,平静地远行。我们奉行的观念是——不必抢救死亡。因为死亡并不是一种失败。既不是医生的失败,也不是病人的失败。让病人安详舒适地死去,正是医生神圣的责任所在。我们的座右铭是——"尊严地死去"。  相似文献   
130.
《山东审判》2012,(3):31
张志让(1894—1978),中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江苏省武进县人。早年留学美国和德国学习法律,回国后从事法学研究和文化教育工作,曾任北京大学、东吴大学和复旦大学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为营救爱国人士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日,拥护中国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