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44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3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张迁 《学理论》2013,(17):26-27
先秦儒家文化代表孔子、孟子和荀子,其义利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核心,是构建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坐标和基石。三者"义以为上"、"义然后取""以义生利"的思想对中国传统"重义轻利"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孔孟荀并非如人们所认识的那样只言"义"不言"利",而是认为在人们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时应该以追求更高的道义精神为目标。  相似文献   
62.
大一统王朝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遇到一个义利两难的困境.道义和利益之间似乎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鸿沟越来越宽,直到王朝崩溃,让位于混乱或新王朝.这也是让历代统治者和思想者都感到棘手的现实难题.《盐铁论》中论辩双方围绕着盐铁官营是否合理展开的一系列论战,反映了西汉王朝中期遇到的义利两难的社会困境是无法真正有效解决的.在缺少健康有效的外在约束力量的政治环境中,要长期地靠统治阶层自己去约束自身的利益膨胀,也是办不到的.  相似文献   
63.
黄娟 《人民论坛》2013,(7):206-207
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财富思想。他主张追求财富是人之所欲,应当予以顺应和满足,但要以义取之。在财富分配问题上,他将财富的合理范围界定在社会阶层的等级线上,形成了中庸式的财富阶层说,构建了禄随位、位随德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财富的消费问题上,主张以礼节用、善藏其余。  相似文献   
64.
刘德定 《前沿》2009,(9):26-29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转型表现为多元的义利观并存,树立正确的主导价值观要用科学发展观做指导,科学发展观指导转型期的义利取向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65.
荀子是中国历史上从义利观的角度来系统阐述荣辱观的第一人.荀子荣辱观给我们的启示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价值观,其根本内容或核心实质就是社会主义义利观.因而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当着力批判吸收荀子及其所属儒家的荣辱观(义利观).  相似文献   
66.
李福英 《求索》2008,(5):107-109
本文以详实的材料为支撑,以现代的眼光论述了近代实业家们的义利统一的经济伦理理想。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及知识构成的缺陷,其义利统一的伦理思想与实践既具有合理成分又存在局限性,并对中国近代企业经营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义利问题实质上是社会伦理规律问题,表现为道德与个人物质利益关系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直接目的虽然也是利润,但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要,追求最大的社会效益,即追求社会大义。因此,在市场经济下,我们仍然需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68.
马克思、恩格斯义利学说是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性质和特征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义利学说无疑属于功利论,但它绝不是狭隘的功利论,它在注重无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基础上更强调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充满着高尚的道义性。它超越了传统伦理学功利论与道义论的对立,成功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和革命道义主义的有机结合。它的问世开创了人类义利学说发展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69.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和谐的义利价值观,和谐的义利价值现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早日实现。笔者认为,和谐义利价值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建立和谐的利益价值体系;二是建立广泛的社会道德规范意识;三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应从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完善各项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德治”和“法治”等方面使和谐义利价值现在整个社会中早日形成。  相似文献   
70.
义利关系的历史视域与现代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与“利”是道德关系的基本范畴,是“人我关系”在利益维度的折射。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宗法礼治秩序与整体主义的人伦环境,为“重义轻利”提供了充分的价值合理性基础。随着市场化、全球化与网络化生存方式的深化,重义轻利道德价值观逐渐消融。在当代多元化、差异性的社会中,“义”的“私德”性质淡化,其内涵已不再局限于个体之“道义”,而根本上吁求社会与制度之“正义”。构建当代转型社会的制度之“义”,以最终实现“义利统一”的道德机制,成为传统义利观转型与发展的现代性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