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97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54篇
各国政治   98篇
工人农民   292篇
世界政治   39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7篇
法律   1535篇
中国共产党   5519篇
中国政治   5142篇
政治理论   1964篇
综合类   212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232篇
  2019年   204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288篇
  2016年   462篇
  2015年   851篇
  2014年   2103篇
  2013年   1508篇
  2012年   1749篇
  2011年   1627篇
  2010年   1531篇
  2009年   1337篇
  2008年   1241篇
  2007年   859篇
  2006年   704篇
  2005年   507篇
  2004年   412篇
  2003年   314篇
  2002年   277篇
  2001年   257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职业教育:传统择业观下的式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慧 《前沿》2007,26(2):76-78
中国人的择业观和传统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毋庸置疑,现在的中国职业教育正面临的一个缺口:高职毕业生不愿做蓝领、大部分学生不愿主动报考中职,所以近年来中国的技术工人正在迅速减少。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且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并非现在的时代和社会造成的这么简单,根本原因是历史以来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就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仕而优,其他皆下品”的观念。在现今的社会背景下,已经没有学校、家庭会鼓励学生做行业的基础工人,大家似乎一致认为只有成为管理人员才是光荣,对工人和农民“身份”的背弃是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和择业观念。这种观念反之形成了社会对教育的畸形要求。  相似文献   
142.
我国先秦时期,华夏统治者往往将公布于祖国周边地区的其他民族称为“夷、蛮、戎、狄”,有时也将其中的某一称谓与方位概念联系起来,如“东夷”、“西戎”、“北狄”之类。不过,当时不但尚未形成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系统观念,而且就是某一称谓与具体方位的联系也不固定。如《孟子·离娄》既称舜为“东夷之人”,又称周文王姬昌为“西夷之人”,又如《诗·小雅·出车》虽将西方的民族称为“西戎”,但《书·仲虺之诰》又将其称为“西夷”,至于“蛮”在先秦文献中,从未见将其与“南”联系一起,而称“南蛮”之例。可见,当时所谓夷,蛮,戎,狄,都只不过是中原华夏统治者对周边其他民族的泛称而已。只是到了秦汉以来,为适应封建大统一需要,才将夷,蛮、戎。狄与东,南、西、北的具体方位联系起来,逐步形成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系统观念,使这些称谓具有具体的方位性含意,而且这些称谓也逐步被赋予了歧视、侮辱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3.
当前我国以道德约束权力机制的失灵与补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海鸥  艾国 《求实》2004,(1):59-62
以道德约束权力 ,是我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也是当前以德治国的重要目标。道德在今天之所以不能较好地发挥对权力的约束作用 ,不是道德失去了对权力的约束功能 ,而是我们的一些干部一定程度地丧失了道德原则。因此 ,要强化以道德约束权力的机制 ,首先要使从政者建立、恢复和增进道德。在当前 ,最重要和最紧迫的是要构筑从政者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44.
我们党的价值观是对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自觉认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阶级性、民族性、人民性与先进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真理观、道德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分析和研究我们党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对路线方针政策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到点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45.
论全球化意蕴下的价值观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安乐 《唯实》2004,(6):19-21
全球化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我国 ,价值观嬗变凸显出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 ;民族价值观与全球普适价值观的协调与结合 ;价值取向多元性与价值导向一元性等三大问题。当前 ,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价值观体系要强调三种意识 ,即“全球意识”、“民族意识”和“人本意识”。  相似文献   
146.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也有其深刻的价值意蕴.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全面协调发展是现代化价值目标的生成路径;可持续发展蕴涵着着眼未来、关注后代的人道主义价值观.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重大飞跃,是衡量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未来社会的持续发展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147.
儒家理想人格与当代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儒家的理想人格设计在历史上对我国文明与人的发展曾经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代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 ,儒家理想人格仍然有其独具的优越性。它所提倡的尚义崇仁、追求至善的价值目标 ,好学深思、通古博今的人才范式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内在品格 ,厚德载物、协和万邦的广阔胸襟 ,都是值得我们现代人继承学习的闪光之处。当然对于其中的价值取向神圣化、片面化、不公化、保守化的糟粕思想及其对当代国民心理的影响也要进行全面的批判与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8.
儒家仁学与普遍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学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历史悠久、积蕴丰厚、影响巨大的思想化体系之一,它可以与基督教化、伊斯兰教化、印度教与佛教化相并立。儒家仁学,也可称为仁爱通和之学,是儒学的精华,最具有普世性,它可以为人类普遍伦理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仁爱之心是一铆道德行为的基石,培养爱心,扩充爱心,是建设道德明的基础性工程,建设普遍伦理最紧迫、最因难的任务是将爱心扩充到全人类。儒家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视天下犹一家,人类只有具备了此种情感和意识,普遍伦理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同样,通和之学用之于道德,便要求打破以部为空的狭隘性,淡化族群仇恨心理,实现真正的博爱。总之,儒家仁学,包括它的仁爱通和之学,会为普遍伦理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9.
早期儒家的“圣人”人格理论构想包合看两个基本层面,一个是理想的,具有终极性价值的“内圣外王”人格境界,另一个是现实的、具有实践价值的“时圣”人格境界。在早期儒家人格理论的历时性发展过程中,“圣”的人格境界存在看由“形而上”到“形而下”的思维转型态势,这种思维转型态势是与早期儒家对于“时”的认识深化过程存在看密切的联系。通过以“时”援“圣”,以及将非主体性范畴——“时”的主体化努力,早期儒家在现实价值实践中也完成了从汲汲于“内圣外王”人格境界向“时圣”人格境界诉求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0.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它们中的许多精髓都被衍生成中国绘画的重要理论,对中国绘画的艺术创作、审美原则、艺术风格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构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根基,因此,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艺术必须从儒、道、佛的视角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