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13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在"中华之道--儒释道巅峰论坛"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著名儒学思想家、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进行三家的"巅峰对话".三位人士一致认为,在中国,儒释道三家都蕴涵着深刻、丰富的净化人们精神世界的和谐思想.儒释道三家以中国传统文化的"道"为联系纽带,都欲达致"和"的境界.  相似文献   
22.
近日,儒释道的三位重要人物——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以及著名儒学思想家、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进行“巅峰对话”。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主持。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23.
以后现代视角审视儒释道融合的哲学内因。一是在本体论上,儒释道反对实体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共同特征奠定了儒释道三者之间乃至儒释道与其他宗教、文明融合的本体论前提。二是在方法论上,儒释道持守视角主义和多元主义的共同特征奠定了儒释道三者之间乃至儒释道与其他宗教、文明融合的方法论前提。三是在价值论上儒释道崇尚差异、阐扬和谐的共同特征奠定了儒释道三者之间乃至儒释道与其他宗教、文明融合的价值论前提。  相似文献   
24.
何艳华  谭小华 《前沿》2013,(14):53-55
生死观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宏大哲学命题,中西方在生死观上有很大的不同。与西方的惧怕死亡不同,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内在超越”死亡的意义所在。在古代文人的作品里,“内在超越”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以此概念为核心,主分析了道家、儒家、佛家以及在“儒释道”三家合流影响下,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25.
王彬  王美力 《学理论》2013,(9):48-49
道教和佛教不断发展兴盛,儒学的"独尊"地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佛道二教的严峻挑战。为了解决三教纷争的问题,各派学者各自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是这些观点都不是站立在儒学的立场上提出来的。王通自幼受儒学熏陶,勤奋好学,以振兴儒学为己任。将其"中道"的观点,合理地运用到了如何处理三教关系上面,明确地提出了"三教可一"的主张。这是第一次在儒学的立场,吸收和借鉴佛、道两家的思想,兼容并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也对后世的宋明理学家在处理三角关系上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6.
罗昆  李煌明 《思想战线》2005,31(6):87-90
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不仅是儒家中的精神境界问题,而且也是儒家的至乐问题。与道家和佛家相比,儒家的至乐———“孔颜之乐”,既有与其他两家相似之点,也有其相异之处。通过比较儒、释、道三家关于“至乐”观点的同异,可以清楚地认识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是区别儒释道“至乐”的标志。  相似文献   
27.
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尽管儒、释、道、对其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汲取中国传统智慧"天人合一"有益思想去探索"救世之道"。借鉴儒释道"天人合一"思想的丰富内涵——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并将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确立科学的生态思维方式,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为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谋求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8.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据说是我国古代著名书法鼻祖王羲之的后人。他在思想界、哲学界、文学界、书法界、教育界、政界和军界均有重大影响,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教,是与南宋理学家朱熹齐名的明代理学大家,“心学”之集大成者,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传习录》、《大学问》等著作传世。  相似文献   
29.
苏轼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带着致君尧舜的济世之志进入佳途,然而宦海的浮沉使他的政治热情破灭。转而在任自然的道家思想与身心皆空的禅宗哲学中寻求解脱。通过对苏词中五种自我形象的解读来剖析各种形象深层的儒释道之成因。  相似文献   
30.
惠光启 《淮海论坛》2006,(2):38-41,45
我和许多徐州人一样是一位苏轼的崇拜者.尽管在我心目中崇拜的人物很多,但苏轼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不能被另外的人取代的,我常扪心自问,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徐州人这样痴迷于一位已离开我们九百多年的“老市长”呢?是他“大江东去”的千古绝唱与气冲霄汉的豪迈情怀吗?是他那儒释道三教思想并融和其“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弃儿”的潇洒风流吗?是其医学、饮食、养生、天文、地理皆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全能的旷世奇才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