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天气干燥,常常使人上火、便秘、消化不良。中医养生学上有句话叫"早喝盐水晚喝蜜",尤其适合这个季节。  相似文献   
22.
春春捂有度少酸宜甘动静适宜心态乐观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寓意春天的开始。民间有啃萝卜的“咬春”习俗。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学科带头人陈涤平教授看来,春季是人体阳气升发的季节,应多吃一些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萝卜正好满足这一需求。同时萝卜具有消食宽中化积,健脾润肺化痰等功效,对预防春节期间食用油荤过多、运动不足导致的消化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3.
佚名 《就业与保障》2008,(1):100-100
传统养生学强调,人体要“顺应自然”:即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要与大自然的变化相一致.并根据四季气候变化改变日常的生活规律。  相似文献   
24.
中医心灵养生学认为,神圣的心灵是无形的经络系统之源头和领导核心。人的思想时时事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经络的功能除了用于针灸、按摩、锻炼大小周天功夫外,还用于强身健体和治病康复。中医心灵养生学认为,人体经络最大的功能是和宇宙自动交换能量。因为它内通神明外通宇宙。所谓内通神明,就是经络系统的源头和领导核心是人体内伟大而又美好的心灵;所谓外通宇宙,就是整个经络系统通过全身无数毛孔和宇宙自然沟通,时刻与宇宙自动交换着能量,把对人体有益的真气、能量、元素等从大自然中摄入体内,把对人体有害的废气、浊气、毒素、垃圾等从体内排出。但前提条件是,人的所想、所说、所做必须和美好的心灵以及道德良心保持一致,必须和自然、社会、生命三大规律保持一致,否则将会走向反面。  相似文献   
25.
养生之道,是中华民族先贤贡献于人类的最精采的文明瑰宝之一,虽然,生命之于人极为短暂,一首古词唱道:“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五十载中,宁无些个烦恼 ?”是啊 !除却童蒙昏耄,加上病痛、哀伤的日子,人的一辈子,大概也就七八千天的时光了。但是,古往今来的养生家们从未气馁,不懈地探索着“长生久视”的规律。终于信心百倍地喊出震聋发聩的最强音:“我命在我不在天。”认为只要按照养生之道行事,掌握人类命运的不是鬼神天地,而是人类自我。   养生之道,是一门具有中国…  相似文献   
26.
27.
28.
中医养生大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人类医学的发展曾经起过和继续起着重大的作用。在中医养生方面,有着自己独到之处。上世纪80年代本刊曾开辟了一个“中医养生”的栏目,连发两年多,事后还辑录成书,用英法两种文字出版。此举深得读者好评。现在又过去了十几年,中医养生的理论又有所发展,现应读者的要求,本刊重开“中医养生”专栏,虽是重开,但内容全部更新,补充进新的中医研究和教学成果和实践。广大读者阅读后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来信或来电、发传真、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号码、传真号和电子信箱见本刊版权页)。  相似文献   
29.
《天津政协公报》2011,(11):58-58
<正>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来看,立冬确实是进补的好时节。因为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进补:以食补为上《内经》有"秋冬养阴"之说,而北方冬季气候干燥,常有大风天气,因此,滋益阴精是冬季养生的重要内容,最好能多吃白菜、银耳、木耳、枸杞、梨、猕猴桃等补益阴液的食物;辛辣厚味、烧烤油炸食物少吃为  相似文献   
30.
王新志 《党政论坛》2010,(24):15-15
“身神同补”是补什么?简言之,补身是指祛除身体上的毛病:补神则是改变因病而生的种种不良清绪。说到这里,很多人会问:“五脏和我们的情绪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