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军阀是中国社会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的历史产物,由于各自利益的不同,各派军阀之间矛盾很深,连年混战不断。其相互混战给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也为工农武装割据创造了条件,使党领导的各个革命根据地得以创建并不断发展壮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及发展就与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状况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巴依 《先锋队》2013,(10):48-49
名人哪个朝代都有,而名人又分为两种:一是载入史册,列传为荣的;二是民间流传,百姓喜欢的。而两者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名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的人。白居易29岁考进中士,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敢直言、爱民众、重自律、讲廉洁、干实事的清官。白居易生活在唐朝走下坡路时期,面对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混乱时势,37岁就任左拾遗(谏官)的他,倡导亲民之风,反对宦官专权,竭力挽回残局。他政绩斐然,  相似文献   
13.
江硕朋 《黄埔》2013,(4):10-11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我已成95岁的鲐背老人了,下面是我这一生不同时期的梦。我1918年生于四川成都。当时我国处于外侮内患、军阀割据、生灵涂炭、流离颠沛的悲惨境地。为了救国救民,我幼年就怀有鸿鹄之志,17岁时考入成都华西大学,专攻外语。"七七事变"爆发,目击日本  相似文献   
14.
十全父亲     
郭开立 《政府法制》2011,(35):22-23
父亲十全何谓也,一曰福,二曰禄,三曰寿,四曰康,五曰貌,六曰仁,七曰义,八曰礼,九曰知,十曰信。前五者形也,后五者性也,形为表,性为里,表里相辅,互为因果。福也:父亲生于"中华民国",长于军阀割据,壮于抗日救国,老于改革开放。纵观中华民族跨世纪波澜壮阔之社会变局,老人家遭日寇扫荡清乡蚕食细菌战而死里逃生是一福也,  相似文献   
15.
苏贞 《党史纵横》2000,(4):43-43
抗战功高万众呼,英雄儿女血尸书。丧魂日寇投降表,眼认中华尽壮夫。中华尽壮夫@丁帆  相似文献   
16.
王惠玲 《政府法制》2014,(32):35-35
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纸老虎”概念的领导人是蔡和森.1922年9月20日,蔡和森在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第2期发表了《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军阀专政与军阀割据》,第一次使用了“纸老虎”概念,他认为那些空发议论而于国情时局无补的“政治家或政论家”,包括国民党的一些政治家或政论家都是“纸老虎”。  相似文献   
17.
在孙中山4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其前期主要是反对封建专制及其继之的军阀割据。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仅仅反对国内的敌人是不够的,必须对中国封建势力的后台——帝国主义进行斗争,中国才有希望。在1923年下半年。他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为“关余”问题首次与帝国主义进行了较量。  相似文献   
18.
李忠诚 《黄埔》2013,(3):15-16
一种思想的产生不是凭空的,一种精神的形成也是有条件和过程的,黄埔精神也是这样。首先,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是催生黄埔精神的土壤。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仍然处于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各路军阀连年混战,烽烟不断。由于军费激增,大小军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开辟了广阔的战场,建立了众多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抗日的前线,取得了节节胜利.但在抗日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国民党对中共控制区实行了严密的封锁,并利用其掌握的宣传工具对中共形象进行了污名化宣传.如散布谣言称中共为"土匪""赤匪""共匪""暴匪""强盗"等,丑化中共及其领导的...  相似文献   
20.
正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的鲁迅,没有言论自由。他的文学创作或委婉含蓄,或幽默风趣,或单刀直入,或词严语正,或就事论理,或驰骋古今,其语言艺术都活生生地体现着革命家的担当气魄、思想家的深邃哲理、文学家的独特魅力。革命家的担当气魄1925年正是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的年代,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鲁迅在分两次发表于同年4月18日、22日《京报副刊》上的《忽然想到(五至六)》中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