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44篇
中国共产党   51篇
中国政治   92篇
政治理论   32篇
综合类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亚文化群是通过商品使用而形成的社会分层,他们在消费行为中的特点是对风格的大胆运用.这种风格有一系列表征物,并且具有同源性,从而体现出亚文化群的消费特征和审美趣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62.
清末以后以秩序为目的、民众的权利自由为手段的"纯秩序化"的中国传统警察开始向法治化的近代警察转变,近代中国警政呈现一些直接的具体的民主、民权表征:一是清末以后的历届政府在制定警察法规时,莫不以承认民权为前提,警察法规不过是为其实施划定界限;二是警察执法实践层面已呈现尊重人权倾向;三是警察内部呈现出民主管理的倾向.  相似文献   
263.
当前,我国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这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社会转型和深化改革过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逐渐凸显,政策领域特别是民生领域的政策面临日益复杂的社会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上多次强调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下  相似文献   
264.
黑社会组织亚文化表征就是指最能反映黑社会组织亚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和外在载体。义气是黑社会组织亚文化的核心,组织凝聚力是黑社会组织亚文化的标尺,帮名、帮规、黑话、入伙仪式和纹身是黑社会组织亚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265.
“小确幸”本是个人对生活的一种情感体验,但部分台湾青年将其视为追崇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由此引发了两岸各界的关注与讨论。本文将观察视角聚焦于“小确幸”这一文化概念在台湾的意义转向和台湾青年的心理表征。研究发现,原本具有正面意涵的“小确幸”被政治介入后,破坏了其文化的共通性,不仅扩大了台湾内部的社会分歧,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民进党当局通过重新编码文化内涵,对台湾青年进行软性“改造”的政治模式值得警惕与批判。  相似文献   
266.
邻避情结表现为公众既认可有利于整体利益的公共设施建立,又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矛盾心理,进而引发抵触情绪或集体行动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关研究的议题多集中在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层面,价值取向上多将邻避情结视为社会治理中的“非理性”要素,忽视其作为一种情感资源的积极面向,尤其是对于政策型邻避现象的探讨,仍然处于缺位状态。文章基于情感社会学的解释框架,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维度入手,以新冠疫情期间的政策邻避现象为案例,重点研究风险认知、防护、救助、治理各个阶段的政策邻避现象及情感表征,最后提出政策型邻避情结的引导策略,试图超越传统的情感—理性二元对立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67.
青年精神内耗是指在自我精神世界中难以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而陷入无休止的自我怀疑、无止境的自我攻击、无止境的纠结犹豫中。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独特症候是功绩社会驱动下“自我剥削”的主动选择,流量为王驱使下“贩卖焦虑”的网络表达,文凭教育背景下“社会身份”的结构失位和工具理性挤压下“价值理性”的日渐式微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青年精神内耗之困,应该以理性认识还原青年多样性和复数性行动,以网红甄选和网络监督缓解青年焦虑氛围,以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满足青年身份预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青年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68.
“间隔年”现象是自我救赎还是躺平摆烂,再度掀起争议性的社会关注。依据迥异的支配逻辑,中国式“间隔年”实践类型可划分为自主探索型、主动缓冲型、被动逃避型与被迫暂停型。深嵌于社会结构性的就业困境,又脱嵌于对抗社会时钟的“为自己而活”,并借由媒介对诗意生活的浪漫滤镜与个体希冀的自由想象的渲染刻画,促成了中国式“间隔年”现象的生成逻辑。但在中国的社会情境下,“间隔年”却被异化为“备考年”,在看似“暂停下来”的时间里以“不敢停下来”的竞速心态呈现为另类内卷实践。社会层面应当给予“间隔年”群体理解与配套支持,摆脱单一的价值评判标准,重新审视并助力于消解青年群体的迷惘、焦虑与内耗。  相似文献   
269.
《精神文明导刊》2022,(4):59-61
《独处的风景》是著名学者汪涌豪近十年文章的结集,分随笔、评论、序跋、访谈四部分,讨论传统文史与中外艺术,其中对留存于谱录、器物乃至植物上各种文明与文化的评述不唯识见高迈、思理清顺,还极具博雅通人的纯正趣味。作者认为这种讨论与评述既关涉价值观,更凸显主体性,需要懂得独处的人凝聚起过往的经验,作出独立的判断。《解放日报》“读书周刊”特编发作者与作家潘向黎的对谈,以增进读者对独处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