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31篇
中国共产党   71篇
中国政治   131篇
政治理论   25篇
综合类   9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面对分流后专业发展不平衡的态势,以及分流后学生强烈的就业引导需求,高校就业辅导员与校友坚持问题导向,从二者协同育人的可行性、模式构建及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破解,努力在高校大类分流背景下创设一种开放、有序与自护的良性育人状态,并构建高校就业辅导员与校友协同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482.
近年来,随着轻微刑事案件数量的上升,大量纠纷以诉讼方式涌入法院,为刑事审判工作增加了不少压力。为了提升刑事案件的诉讼效率,解决当前司法资源稀缺的现状,实现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案件进行繁简分流d成为一沖必然趋势。刑事速裁程序是我国法律在简易程序领域作出的重大努力和突破,在构建多元化的刑事程序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83.
石博升 《人民检察》2023,(11):69-73
日本在警察、检察、审判阶段,以宽严结合与诉讼经济的策略分层分流犯罪,侧重微罪处分、暂缓起诉、非自由刑的适用;分流犯罪后,实施官民一体化更生保护刑事政策,注重犯罪者回归社会的就业、福利援助,尤其偏重对社会弱势犯罪者的支援,有效防止其再犯,最终使犯罪总体呈持续降低态势。在尊重国情差异的基础上,建议借鉴日本减少犯罪体系模式并作本土化吸收,在轻罪化治理和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探索我国犯罪治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484.
运用双重差分法对2011年至2020年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分析表明,我国于2014年底设立的知识产权法院取得了积极的治理实效,知识产权法院通过裁判提升纠纷解决效率及输出规范资源可以显著促进企业创新。回顾知识产权法院创设、建制及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知识产权法院作为新创设组织面临的合法性压力及其采取的向上回应、横向竞争的行为逻辑,驱使其在过去的实践中努力提升裁判效率及裁判文书质量,这为司法治理发挥实效提供了具体案例,也为后续专门法院的建设及司法改革的推进积累了宝贵经验。知识产权法院在未来仍面临挑战,包括不同行为逻辑交互耦合导致的工作重心不规律摇摆,以及竞争环境下的资源压力可能引发其重新嵌入常规体系,今后的司法改革需对此采取措施审慎应对。  相似文献   
485.
当下,公安110面临着非警务警情分流难的巨大挑战。分流困境不仅会降低公安机关对警务警情的处置能效,还会制约公安整体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分流改革已刻不容缓。由“传统分流”到“对接联动”的模式转变,体现出公安110与政务12345平台联动处置的独特优势,克服了过往公安首问责任的衍生问题,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自此,如何贯彻落实国办12号文件的相关要求,成为新形势下公安研究的重要靶点。本文基于A省非警务警情分流改革实践,分析其内在变迁逻辑与经验。  相似文献   
486.
庭前认罪协商程序是法国立足自身刑事诉讼实践之现实需求和主动移植英美法系国家辩诉交易制度后建立的新型诉讼程序,具有案件管理精细化、庭前认罪程序推进程式化、专业化以及监督机制严密化等优点,但也存在司法参与单一化、程序引导被动化以及程序推进载体不足等弊端。我国应积极借鉴法国庭前认罪协商程序的实践经验,从刑事诉讼司法观念更新转变、刑事诉讼制度整合对接以及刑事司法模式转型升级等方面构建中国特色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相似文献   
487.
人口城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当前,子女教育进城为先导的家庭城乡游移现象普遍,乡村青少年在城市接受教育年龄愈加提早,其城镇化理想的时代特征亟待研究。学校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促进城乡人口循环流动的主桥梁。在县域进行定向抽样问卷调查,对回收的618份有效问卷进行交叉列表、BP神经网络分析,乡村青少年城镇化相关结论有三:(1)主流倾向是大中城市,其次是县城,乡镇少人问津,且选择意向为农村、乡镇、县城和大中城市的比例呈蘑菇状分布;(2)学校教育是实现城镇化的主要路径,其中选择普高教育者大中城市生活倾向尤其明显,选择职业教育者县城生活意愿突出,但仍有一些人选择外出务工实现城镇化;(3)家庭中父亲的工作和学历,通过父母教育期望的中介作用,影响着子女的教育选择,进而对子女城镇化空间选择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关系结构和地理空间角度探讨城镇化中“市”的认识误区,从乡村教育分流和规划布局的角度反思“县”教育行政的理解偏差。  相似文献   
488.
1996年《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刑事简易程序在实践运行中逐渐出现适用率低、适用案件范围窄、程序启动手续繁琐、公诉人不出庭影响诉讼职能等问题,难以实现其"分流案件,节约司法资源"的目的。对此,检察机关进行了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刑事公诉案件普通程序简易审以及刑事二审简易审等改革探索。本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吸纳了检察改革的有益经验,更好地配置了司法资源,提高了诉讼效率。  相似文献   
489.
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应对本科的专业教育弊端所采取的审时度势的做法,也是未来本科教育的发展趋势。依照目前高校中所存在的组织形式的差异,可大致归纳为学院内部、学院联合式和本科生院式这三种形式。经过深刻剖析高校现行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错位现状,提出在人才培养、专业分流、就业指导这三方面的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