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53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49篇
各国政治   81篇
工人农民   55篇
世界政治   17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1篇
法律   638篇
中国共产党   1716篇
中国政治   2060篇
政治理论   897篇
综合类   131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227篇
  2014年   502篇
  2013年   466篇
  2012年   513篇
  2011年   520篇
  2010年   564篇
  2009年   481篇
  2008年   509篇
  2007年   421篇
  2006年   395篇
  2005年   325篇
  2004年   380篇
  2003年   231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Ⅰ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二章) 恩格斯从两性地位比较的层面,为女性辉煌的一页历史被轻轻翻过而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相似文献   
32.
从内容体系看当前中国文献学的“尴尬”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献收藏量浩如烟海。然而,文献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较晚,且发展缓慢。这种文献量之不断增多与文献学学科建设之严重不足的矛盾,就形成了当前中国文献学研究中一种“尴尬”现象。本文从内容体系角度分析其现象的成因,并尝试运用“大文献学观”构建文献学学科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33.
黎四奇 《河北法学》2007,25(4):51-55
法律理论演进的历史表明,文人相攻的天性及对自我理论的偏爱决定了法学理论之间的相互搏杀.虽然这种理论的对垒确实促进了人们对法律真知认识深度的深化,但是这种理论阵地上的排斥异己现象却非一种正确的法学真理探求观,因为复杂的社会决定了任何法律的命题并不能提供法律全部的图像.与此同理,中国的法治理论观不应是一种搏杀观,而应是一种博采众长的兼收并蓄观.  相似文献   
34.
公共行政学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传统公共行政范式、新公共行政范式与新公共管理范式相互分立、新公共行政范式与新公共管理范式相互融合三个阶段,呈现出“合——分——合”的态势。而公平效率观也相应地从单纯的效率至上,分裂为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从公平角度出发寻求公平效率的统一和新公共管理的从效率角度出发寻求公平效率的统一,而最终两种分裂的公平效率观又在新的实践和理论上相互借鉴和整合,走向融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35.
宪法理解与宪政的建立和巩固——一种宪政经济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之维系和宪政之建立与巩固,有赖于对宪法的复合式理解。宪法的内容构成、属性、层次以及宪政之建立与巩固过程,都是多元化的。宪政经济学视野下的契约宪法观、协作装置宪法观、惯例宪法观与自发生成的制度宪法观都把宪法简单化与单一化。要建立和巩固一个宪政体制,宪法的制定必须与某一共同体的惯例保持一致,同时,宪法必须具备稳定性、有效性、效率性。  相似文献   
36.
儒学新论     
周桂钿 《新视野》2005,1(2):63-66
过去100年批判儒学,多有曲解或误解,需要重新加以评论。关于儒学的罪状,多有不当,应该予以澄清。关于古老的儒学与现代社会是否可以适应的问题,即儒学现代化的问题能否成立,本文认为不仅成立,而且已经在许多方面实现了现代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已经将儒学融入现代化中国的社会意识中,儒学还将在世界和平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37.
自古以来中国与西方就一直存在着人治与法治之争。在理论上,古往今来的既有提倡人治的,又有提倡法治的,还有主张二者相结合的,这场论战直到现在也未形成定论;在实践上,在中西方都是实施人治的历史悠而久,实施法治的历史、法治的推行困难重重。目前的情况也只能说明人治与法治并存,并没有谁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可以认为,相比人治或者法治,将人治和法治相结合似乎更为可行和合理。在当今的中国,我们要真正实现理想社会的目标,应当构建起一种符合我国国情和历史传统的治理模式———"以法治为本,重视德治,兼顾人治"———在努力实现以法治为治国之本的前提下,在充分发挥人的治国作用的同时,以法治和德治共同制约人治,以达到三者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38.
邓小平和江泽民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深刻总结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 ,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范畴作出了新分析 ,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主体性的实现进行了新探索 ,还进一步丰富深化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人民观。  相似文献   
39.
《兵团党校学报》2005,(2):60-60
知名国情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提出,中国改革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等五方面达到社会共识的改革观。需要以人为本的改革。改革不是以物为本,特别不是GDP为本,而是以人为本,就中国而言,改革应有助于十三亿人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提高发展能力、分享发展成果,改革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使十三亿人口得到全面发展,既是改革的出发点,又是改革的归宿点。  相似文献   
40.
李洪铁 《前沿》2007,46(7):9-11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几年里,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选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是邓小平的历史选择观,邓小平的历史选择观不仅和马克思主义历史选择论是一脉相承的,是一种创造性的发展。为此,我们就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选择论作进一步的研究,对邓小平的历史选择观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出历史选择的可能性和限度,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