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27篇
中国共产党   65篇
中国政治   60篇
政治理论   23篇
综合类   1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要把理想信念在全军牢固立起来,适应强军目标要求,把坚定官兵理想信念作为固本培元、凝魂聚气的战略工程,把握新形下铸魂育人的特点和规律,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犹如春风吹遍全军每一个角落。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纵观中华文明史,军队,这一特殊群体,留下诸多扬中华民族之气节抵御外辱的光辉篇章。西汉名将陈汤在  相似文献   
202.
荀子的荣辱观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荣辱观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人类社会调整个体行为、从而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重要手段。荀子的荣辱观可以说是对先秦儒家荣辱思想的一个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有着极为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3.
真正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应该在三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纵贯古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直面当下,应对复杂局面;三是去伪存真,批判借鉴西方法治。习近平法治思想在这三个方面均有其独特贡献。不仅如此,作为一种成熟的法治理论,因为其内在有着统一的核心思想、概念和方法,所以在法治国家建构过程中面面俱到、重点突出、各部分圆融无碍。之所以如此,与习近平借鉴并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意涵有关。通过对“”概念思想的创造性运用,习近平迥异于西方形式主义法治观的实质法治观已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基础与核心。通过“”概念思想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全新阐释,为我们学习领会、灵活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204.
增原理是科学理论的基础与核心。然而,在科学理论的研究中,部分学者对增原理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异议。为了使这一理论体系更为完善,可遵循“说明—理解—解释”的致思理路,从概念的逻辑定义、增原理的提出及其运行机制出发,探讨“趋”这一现象与“涨落有序律”以及对称和对称破缺之关系,进一步深化对这一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增原理与系统科学的有效衔接,可纠正人们一些直观的模糊性认知,并揆度科学理论未来发展之趋。  相似文献   
205.
王鹏飞  吴昀华 《群众》2022,(5):17-18
都市圈宛如一个引力场,居于不同空间,由不同能级、差的城市通过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和紧密相联的共同体。随着都市圈内部关联的持续加密、深化,其辐射效能进一步延展、扩散,进而带动区域实现跃迁。若要解构这一“引力场”的形成过程,关键是聚焦“通”和“融”两大驱动力。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及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如今,涵盖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等“1+8”共9城的上海大都市圈,正以自身之优补区域之缺、国家之需,打造面向全球的世界级城市群、科技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共同体,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的效能,构建起由“通”向“融”的大格局,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从大写意走向工笔画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6.
李倩倩 《世纪桥》2023,(4):21-23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一直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要求。新时代,要坚定不移地培养信念坚定、品德高尚、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抓好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保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同时,要精确把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而新”的核心要义,推动教育事业改革与时俱进。“三培养”问题和“三因”理念关系紧密,“三因”理念是“三培养”问题的方法指导,而“三培养”问题则是“三因”理念的最终归宿,二者相互促进又融会贯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