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27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王昭君和宫廷画师毛延寿的故事,杜撰的成分多,但千百年来为人津津乐道。入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入宫时少不更事,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故意丑化她的画像,致其数年无缘面君。后来王昭君请求出塞,临行汉元帝见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汉元帝喜悲交加,"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王昭君这样的绝世美女本该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帝享用,却阴差阳错,  相似文献   
22.
盖志毅 《前沿》2011,(5):4-9
匈奴的生态文明表现为敬重自然的生态意识和根据气候变化创造伟大游牧文明。从匈奴肇始,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形成了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和意识,形成了对多种自然形态的崇拜;游牧的经营方式为以后的游牧民族所继承。其现代意义体现在,为人类留下了一个在现代社会前较好的草原生态环境;为今天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生态智慧;在生态文明的语境下,少数民族的生态文明应对目前的主流文明——现代文明进行逆向传播,对全球化在内的现代性进行全面反思甚至批判。  相似文献   
23.
刘秉承 《实践》2010,(3):53-53
<正>曾活跃于阴山南北的匈奴民族,虽然在经厉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后最终消失,但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匈奴曾盛极一时,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相似文献   
24.
文梼  郭国祥 《求索》2010,(12):254-255
两汉对匈奴的战争和欧洲现代诸国的形成本是两个独立的历史事件,一件发生在中亚大草原上,另一件在古老的欧洲大地上演。但北匈奴在东汉永元一役大溃后,被迫西迁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却是任何人始料未及的。北匈奴西迁有如摧枯拉朽般把日耳曼人从森林里赶出来,直接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及日耳曼诸国的建立,以致欧洲现代诸国的初步形成,毋庸置疑,匈奴人是始作俑者。由此可见,汉永元一役可谓世界史上之重要一役,其在中国自此之后少有匈奴寇边之祸,在欧洲封建制度始初步确立。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偶然中带着必然,人类发展的历史也就在这必然中不断向前。  相似文献   
25.
说汉匈     
范震威 《奋斗》2007,(10):62-63
司马迁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此说已逐渐得到方家的共识。我之所以说“逐渐地取得共识”。也源于另有别说.但难以将司马氏的说法推倒。在20世纪的学者中。王国维先生认为。匈奴就是夏代的荤粥(即獯鬻),商代的鬼方、昆夷,西周的猃狁,春秋以后称戎狄、胡。  相似文献   
26.
史载:西汉初年,匈奴犯境, 高祖刘邦亲率30 余万兵迎战, 在白登山遭冒顿(读作墨笃)单于40 万 骑兵围困七日七夜, 用陈平密计始得突围。后代史家(包括当代战史专家、各类辞书, 甚至中学历史课本)皆如 是云云。但细考史实, 双方参战兵员人数不过十一。  相似文献   
27.
蒙曼 《廉政瞭望》2011,(22):57-57
隋文帝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的统一,真正做到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夷夏。只要看看隋文帝这个第一家庭就明白了。杨坚是汉人。他的皇后独孤伽罗则是鲜卑化了的匈奴人,这两个人的结合,就叫人无分夷夏。  相似文献   
28.
史载:西汉初年,匈奴犯境,高祖刘邦亲率30余万兵迎战,在白登山遭冒顿(读作墨笃)单于40万骑兵围困七日七夜,用陈平密计始得突围.后代史家(包括当代战史专家、各类辞书,甚至中学历史课本)皆如是云云.但细考史实,双方参战兵员人数不过十一.  相似文献   
29.
30.
王伟 《学理论》2012,(33):167-169
匈奴人将众多游牧部落统一起来,把游牧社会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建立了游牧国家政权。"游牧国家"这种比部落更高级的社会组织形式,让松散的游牧社会变得更加有组织,国家战斗力更强。与此同时,高度统一的国家政权使得匈奴国家内部必须放弃很多游牧经济的特色,与游牧经济的生产规律产生了日益尖锐的矛盾。尤其是公元前二世纪末,匈奴国家因经济和政治利益而进行北迁,在漠北频遭的天灾也因此不仅是天灾。在灾害频繁的打击下,匈奴内部的部落、属国开始纷纷逃离反抗,并最终导致匈奴国家的瓦解。文章旨在阐述草原自然环境对匈奴国家这种高级组织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