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7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35篇
法律   95篇
中国共产党   108篇
中国政治   306篇
政治理论   39篇
综合类   9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仡佬族的祖先"濮人"即在务川这块土地上开荒辟草、繁衍生息。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仡佬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精神文化,留下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但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仡佬民族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产生变化,丰富多彩的仡佬民族文化正在逐步走向消逝,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成了当前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相似文献   
22.
由高立士先生著、美国福特基金会全额赞助、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傣族竜林文化研究》一书,是一部以研究傣族竜林文化为突破口,深入浅出地论述傣族生态学的一部专著,是迄今国内外研究生态学较为深入的一部著  相似文献   
23.
中国学术发展到宋元时期,开创了新学风、新学术、新品格、新精神,成为超越汉唐的新时代。这一时期的学术多元,大师辈出,学派林立,是思想自由、切磋争辩、成果丰硕的时代;另一方面,儒、佛、道三教作为当时的主流思潮,立足本教,从内在融合其他二教的特征甚于既往任何时代,以心性为旨趣的"三教融合"成为儒、佛、道三家的共同追求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4.
德措毛 《人民论坛》2012,(11):120-121
通过对柏拉图模仿说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柏拉图的模仿说以政治伦理为立足点,以知识学背景为基础,并在苏格拉底模仿说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其异质性的内容。但柏拉图对模仿说的摇摆态度也正是他政治意图下的必然产物,所以对于柏拉图来说,模仿说是其知识学与伦理学相互联系的一个纽带。  相似文献   
25.
26.
27.
王惠 《行政与法》2014,(11):70-75
关于善意取得的性质,有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之争。因为继受取得是基于他人既存的权利而取得物权,而善意取得中处分人欠缺处分权,以至处分人当然不享有物权,因而原始取得说成为通说。但是,原始取得说强调的是事实上是否有处分权,而笔者认为,不妨直接由第三人的视角定性善意取得为继受取得,补足处分权,因为是否存在处分权这一事实一开始对于第三人而言就是不存在的,是事后才了解的,而事后的了解是没有即时的法律意义的。本文以定性善意取得为起点,结合表见代理,对传统上纯粹由事实层面分析问题的思路提出质疑,并提出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模式。  相似文献   
28.
《共产党人》2011,(17):57
"汉三杰闻香下马,高炉酒十里飘香"。安徽千年古镇高炉自古就以"酒乡"著称。早在春秋时期,道教鼻祖老子沿涡河顺流而下,行至高炉,见此处土肥水美,民风淳朴,于是欣然驻足,开坊烧酒,诚招天下文人骚客,把  相似文献   
29.
《金陵法律评论》2011,(2):161-161
<正>1.引证资料应当客观、真实,并应与论证内容有关联关系。2.引证资料应尽可能使用原始资料,并努力反映所引资料的原有含义。如是通过某一作品间接引用原始资料,请先注明该原始资料,然后注"转引自"某一作品。3.引证一般采用正文与注释分开的方式,并一律使用脚注,全文所有脚注连续计码。在正文需要注释地方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并加方括  相似文献   
30.
罗璨 《法制与社会》2011,(2):287-288
作为完整时效制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取得时效制度已为绝大多数国家民法承袭。但就我国而言,除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中昙花一现,它还只是一个学理层面上的范畴。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确立取得时效制度的必要性,最后对取得时效制度的立法构建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