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0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46篇
各国政治   69篇
工人农民   53篇
世界政治   14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1篇
法律   587篇
中国共产党   1539篇
中国政治   1830篇
政治理论   833篇
综合类   119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440篇
  2013年   410篇
  2012年   458篇
  2011年   470篇
  2010年   503篇
  2009年   431篇
  2008年   454篇
  2007年   372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292篇
  2004年   353篇
  2003年   222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91.
耿秋兰 《传承》2009,(16):68-69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揭示了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为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提供了哲学基础。我们要认真践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努力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途径,从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892.
周恩来是新中国首任政府总理,他的行政理念直接影响着我国政府以后的发展范式和行政方式。他对中国行政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本文从行政宗旨的确立、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在行政中的落实、依法精简廉洁政府观的形成等三个方面简要阐述了周恩来对我国行政发展的贡献,并作了简要评论。谨以此文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  相似文献   
893.
当代中国的人本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治平 《新东方》2009,(8):13-15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与实践,“以人为本”这个学术味极浓的概念,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普通百姓的日常话语之中,有时候,在农村老太太的嘴里,也可能不经意地冒出个这个时髦词来。当然,关于以人为本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与深化,但人本观却正在中国生根发芽。考察当代人本观在中国的深入过程,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  相似文献   
894.
量刑原理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量刑作为一种法官就具体案件来裁决具体刑罚的司法活动,是受一定刑罚观支配的.近代以降,欧美刑罚观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嬗变过程.当下,我国主流刑罚观认为,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可以说.这一观点有失偏颇,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在具体案件的审理中,量刑表现为一个以终级抽象到终级具体的过程.为了实现我国量刑程序的正当化,需要从三方面进行完善,即量刑程序的分立、量刑建议的制度化和刑事裁决书对量刑的说理.  相似文献   
895.
领导观在领导实践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宏观指导作用,它是领导工作的灵魂,贯穿于领导实践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领导观的成败决定着领导者处理  相似文献   
896.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推动中国社会发生两大变化: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形势发展的新变化,要求人民法院工作必须对转型社会的矛盾论有新认识,对稳定观有新思考。一、转型社会中的矛盾论  相似文献   
897.
张学良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在其国家统一观的形成和实践中,始终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他对国家统一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98.
899.
学以致用本为中国学术的传统,但清末民初学人为学术本身独立发展着想,并受乾嘉学派的影响,提出学术与现实用途相分离的要求,追求“为学问而学问”的治学理想。然而,到二十年代后半期,他们似乎有向学以致用的学术传统回归的倾向。此为近代学术转型的一个面相。  相似文献   
900.
胡莹 《理论建设》2007,(5):21-24
科学分配观是对当前我国分配问题的系统性认识,旨在回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什么是科学的分配以及如何实现科学分配等问题。科学分配观的内涵是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符合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体现社会主义的公平与效率要求的分配。科学分配观内含于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