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2008年11月17日,距离毛泽东发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已有近60年。在燕京大学解散56年之后,创办者——司徒雷登,在去世近半个世纪之后,终于一遂心愿,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中国。这  相似文献   
42.
傅光明 《传承》2009,(5):37-37
知识的海中,神秘的礁石上,处处闪烁着怀疑的灯光呢。感谢你指示我,生命的舟难行的路!——《繁星.八七》美国大学研究院规定,研究生取得硕士学位,除母语外,还必须掌握两门外语。冰心决心在留美  相似文献   
43.
刘淖 《人事天地》2008,(1):35-35
司徒雷登(1876~1962),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教育家、外交官,曾任燕京大学校长及校务长、美国驻华大使。因为一篇文章,他成为了当年美国在华势力的符号。而实际上,司徒雷登在中国现代史上的角色内涵要丰富得多;在燕京大学校长任上,他与日本占领军周旋一节,就颇为传奇。  相似文献   
44.
他出生于中国,想要安葬在中国。几十年来,政治阻碍了这一切。2008年11月17日,中国和美国官员见证了司徒雷登骨灰被安葬于浙江省会杭  相似文献   
45.
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冷战"的日益加剧,美国对华政策面临着两难抉择.一方面,杜鲁门政府试图"脱身"摇摇欲坠的国民党政权,转而对中共奉行一种较为灵活、现实的政策.在此背景下,南京解放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奉命留驻南京,伺机与中共"接触",并未随国民党政府南迁广州.司徒雷登甚至决定秘密北上,访问北平,与中共高层领导接触.但另一方面,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美国决策者们继续敌视、破坏中国革命,与蒋介石政权藕断丝连,拒不承认呼之欲出的新中国的合法性,致使美国与中共之间缺乏战略合作的基础.由此可见,司徒雷登欲与新中国接触并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北平之行"的夭折也就在所难免.杜鲁门政府因此错过了一个与中国建立正常关系的大好机遇.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美国在华的势力和利益被彻底清除,华盛顿的决策者们被迫吞下美国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外交实践失败的苦果.  相似文献   
46.
1949年2月21日,美国合众社记者在南京发布消息称,司徒雷登大使对合众社记者发表了一项谈话,称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可能是国民政府与共产党恢复谈判。他希望南京政府和这个国家的所有集团。特别是有政治觉悟的反对党,自己组织起来寻求一项解决办法,而不是继续军事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