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41篇
中国共产党   59篇
中国政治   51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1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党课》2009,(7):9-9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后,各地按照中央要求严肃整治换届选举中出现的拉票贿选等不正之风,保证了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依然是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个突出问题。吏治腐败是危害最烈的腐败,也是干部群众最为痛恨的腐败。用人上的歪风邪气刹不住,党在人民群众中就得不到支持,党的执政地位就要受到危害。  相似文献   
102.
陈朝祥 《前沿》2009,(11):26-29
郭嵩焘的政治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对传统吏治的批判,二是结合其出使西洋的个人经历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改革吏治的措施。对吏治的批判集中于三点:颟顸无知,虚骄自大;徇私枉法,颠倒是非;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改革吏治的具体措施,一是治吏从严,治民以宽;二是以循习"西洋政教"为"本源之计"。  相似文献   
103.
吏治为民心所系,是治乱之根本。在晚清倡导自强新政者的心目中,洋务与内政完全是一体的,曾国藩甚至认为“修政事求贤才较洋务更为根本”。本文拟就阐述晚清台湾吏治败坏的实际情况及其原因,分析清廷对台湾吏治整饬的措施及其不足,以探讨吏治问题对自强新政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4.
范伟在《学习时报》2004年4月19日撰文指出: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多年来,干部选用方面的不正之风,和干部人事制度不规范不完善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十分强烈。中央党校一位学者认为,从近几年查处的多起市县委书记卖官受贿案看,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绝大多数与领导干部有关,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他们在用人上出问题的一个特征就是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有的任用干部就是主要领导和负责组织人事工作的领导拿方案,其他  相似文献   
105.
本稿旨在讨论以下两个问题:在中国传统官僚制度与法律制度的语境里,包公思考吏治问题和法律问题有何特点?与此相关,在北宋仁宗时代吏治渐趋(女+俞)情与法律逐步松弛的语境里,包公又有什么具体的解决方案?本稿的分析思路,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旨在梳理包公有关思想的基本结构。这是以往包公研究相对忽略的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106.
19世纪60年代,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冯桂芬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指针,提出了整顿吏治的新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对当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7.
吏治腐败,是当前最大的腐败。如何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并消除选人用人上的腐败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所面临的严峻课题。文章从分析吏治腐败的种种表现入手,剖析了导致腐败的制度诱因,并对如何通过完善用人机制来清除吏治腐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8.
古代官场吏治如何,其实,从权力阶层怎样管束“身边人”就可以看出来。  相似文献   
109.
张姗姗 《河北法学》2011,29(10):81-88
中国古代契约主体资格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对官员及其家人,以及对同居卑幼契约主体资格的限制等两方面。这种限制与吏治文化、家族一体观念等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同时,对契约主体资格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国古代契约自由与平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0.
清末新政旨在革弊振衰,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然而,给腐败的旧制度注入改革的新鲜血液,并不能化腐朽为神奇,使腐败的制度新生,反而是积重难返的腐败更加愈演愈烈,最后导致旧制度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