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19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党员干部之友》2012,(11):46-47
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辞海》载:"孟姜,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妻。姜姓,字孟。后人将杞梁说成秦朝人,称‘范杞梁’,并演变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俞伯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家喻户晓,俞伯牙姓什么?姓伯。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高注: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少善听音,故曰以为世无足为鼓琴也。"王昕《漫说"三言""二拍"》:"‘伯’是姓,‘牙’  相似文献   
42.
正"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在我们共产党人的字典里,所有的作风问题,都与公私有联系,都与公款、公物、公权有联系。公私这杆秤,既能称出一个人的人品官德,又能称出人心向背。公生明,廉生威。领导干部公私分明,清正廉洁,本身就是无形的感召  相似文献   
43.
李学森 《春秋》2012,(6):46-48
仓颉。黄帝时史官。亦作苍颉,中国文字创造者。战国末期,《荀子.解蔽》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韩非子·五蠹》《吕氏春秋·君守》及之后的历朝历代,均有文字乃仓颉所造之说。,但到了汉代,谶纬书的泛滥.使人们在认识上产生了极大的混乱。  相似文献   
44.
汉初政治上的修养生息、无为而治直接促使宽松、自由学术氛围的形成 ,诸子各派都获得了继战国之后的又一次长足发展。帝国政治的大统一催促了思想的大融合。通过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及主体立场的几经转换 ,从《吕氏春秋》开始 ,中经《淮南子》,最终到董仲舒 ,汉初思想家对先秦尤其是百家争鸣时期各种思想资源的整合与吸纳方才完成 ,并在董仲舒这里开始了对儒学的全新打造。  相似文献   
45.
齐虹 《世纪桥》2009,(15):44-45
在战国文化与商鞅变法的深刻影响下,秦国形成了以实用主义为体、以法家理论为用的国家性格。随着君主私欲的不断膨胀及法家思想愈加偏执的应用,这种国家性格的不适用性也逐渐暴露出来。针对于此,《吕氏春秋》一方面引入了“道”的思想来制衡实用主义,一方面引入了以儒家为首的诸子思想来置换法家在治国理论中的主导地位。这种改变试图使中国社会在天道示范的框架下沿着儒家学说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46.
47.
周艳琼 《今日民族》2006,(12):35-38
先秦典籍《吕氏春秋》有一段记载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是先民一边集体搬运巨木,一边呼喊号子的逼真描写。而且,还说出了一个极朴素又极重要的道理:早在原始时代,凡“举重”,必唱“劝力之歌”。所谓“劝力之歌”就是后来的劳动号子。这种体裁是人们在参与需要相互协作的集体劳动时,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解劳动情绪而唱的一种民歌。所以,产生“号子”的必备条件首先是集体劳动,同时还必须是需要互相协作的集体劳动。诸如出海打鱼,森林伐木、抬木,江河摇橹、拉纤、放排,码头搬运,上山…  相似文献   
48.
参悟得失     
古代著名治国典籍《吕氏春秋·当染》中说:墨子见染素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以为五色矣。"故染不可  相似文献   
49.
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县级官署衙门,是河南内乡县衙。县衙的二堂上悬有一副匾额“琴治堂”。导游介绍,“琴治”这个词出自《吕氏春秋·察贤》中的一个故事,“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后来多用以形容领导者知人善任,政简刑清。  相似文献   
50.
侯文莉 《学理论》2014,(1):158-159
吕氏春秋》是战国后期一部重要的思想巨著。"公"是《吕氏春秋》治国论中的重要范畴。体现在政治论、认识论以及音乐艺术思想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识。"公"贯穿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环节中,成为决定与指导国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