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05篇
中国共产党   72篇
中国政治   147篇
政治理论   49篇
综合类   7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著名道德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在研究人类道德的发展时听到了一种不同的声音,提出了道德的关爱取向.虽然关爱道德取向与公正道德取向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她认为,关爱取向与公正取向之间是互补的,它们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而赫克曼从关爱取向和公正取向对"发展"、"自我"的理解以及各自所基于的认识论出发,对吉利根的观点作了另一种阐释:关爱取向是对公正取向的否定,它是一种根本的重新建构.公正取向与关爱取向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道德心理学研究者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2.
巴尔塔萨是当代欧洲著名的文化神学家,他坎坷而传奇的一生中,写出了卷帙浩繁的著作,尤以神学美学思想为最重要核心。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尤其对莫扎特音乐的挚爱,对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将真理与交响乐相连,将音乐与人文精神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他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43.
《乌托邦》反映的原罪观是基督教关于罪的根源的传统观念。这一观念受到来自现代基督教神学的质疑和挑战。为了丰富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本文以基督教的基础和标准《圣经》为依据,对比分析了基督教两派争议的焦点,发现原罪观缺乏对上帝救赎之道的真正认识,是将人重新戴上枷锁而不是给人以自由的教义。现代神学揭示的救赎之道是将人从罪的折磨和支配中解救出来的道路,更接近《圣经》的启示,是给人以自由的救赎之道。  相似文献   
44.
王鹏 《行政与法》2008,(1):61-63
行政诉讼案件的症结所在是司法体制问题。独立行政法院的设立不能从本质上解决行政诉讼所存在的问题。因此,解决行政诉讼案件的难点应放在改变司法机关地位和增强司法机关的独立性上,不必要对现有的行政诉讼案件的审判体制做大幅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45.
莫尔特曼于1964年发表了其代表作《希望神学》,在这部作品中,他强调希望,认为终未论是神学的“起点”,而非“终点”;主张基督教是关于“希望”学说的宗教;指出“希望”观念是基督教最根本的神学内核;并且在后来的多部著作中坚持以“希望”为其神学研究的主轴。在本文中,笔者试图解析莫尔特曼著作中有关将来与希望的观念。  相似文献   
46.
揭开公司面纱制度可以有效保护债权人利益、防止股东滥用其有限责任,该制度现在已被两大法系所广泛运用。伴随着我国《公司法》在2005年的修订,我国正式引入了揭开公司面纱制度。但是该制度在何种情况下方可适用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细化。  相似文献   
47.
梅剑 《协商论坛》2009,(4):55-57
不同意马林观点的并非维经斯基一人,共产国际执委会东方部主任萨法罗夫也对马林的观点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48.
吉登斯是当今西方社会科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理论家和政治哲学家,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涉猎和发挥在西方社会理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错误地把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等同于一般的社会进化理论,并歪曲和否定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是连续性和断裂性、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统一的过程的论断。  相似文献   
49.
莫小红 《前沿》2008,(8):194-196
阿多诺以“否定辩证法”为哲学基础,提出了“艺术是对社会的否定认识”这一命题。艺术一方面保持自主性,与社会离间,另一方面又将自身变成了一种“反艺术”,其目的都是为了批判现实,求赎人性。但是,艺术同时具有自律性和社会性,它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所以阿多诺的批判理论只可能停留在意识的层面上,他的求赎也只是一种审美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50.
孙谦 《中国检察官》2010,(23):76-76
共犯对正犯故意的从属性,是指教唆犯与帮助犯的成立,以正犯具有犯罪的故意为前提。但是,这种观点形成了明显的处罚漏洞,导致处罚的不公平。否认共犯对正犯故意的从属性,只是放弃了通说要求被教唆、被帮助的正犯必须有故意这一个条件,而没有缓和其他条件,因而不会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