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16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53篇
中国共产党   116篇
中国政治   119篇
政治理论   28篇
综合类   3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在乡土文学理论探索与建设上,周作人有着较为突出的贡献。作为其趣味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作人构建了其乡土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即地方主义、自然美、个性、风土。这些概念大都是世界范围的乡土文学理论基本概念的转译,但是其内涵又注入了周氏个人政治的与美学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绘上了周氏文学理论的趣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242.
晚年周作人与香港文学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可以说明在近20年来关于香港文学、南来作家研究以及几种不同取向的香港文学史书写中,几种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香港文学史的书写背后所共享的是同样“外来”的新文学观念,而在不同的地域文学书写及其对某种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中,那些“当然”的问题预设、知识阈限和思想方法上二元对立的“中心”与“去中心”观念,合谋了我们今天的困境。  相似文献   
243.
乌格 《中国减灾》2007,(10):18-21
北京的"限车日"刚刚过去,世界和我国首个全国"无车日"又匆匆而至。在人与车那些搅绕不清、欲理还乱的"恩恩怨怨"中,不少人在这两个日子里,不仅体悟到了社会责任,还担当起了环保的义务——  相似文献   
24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周逸群领导湘鄂西苏区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利益的政策,逐步形成了以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促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也为新时期解决农民利益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45.
周逸群1924—1927年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结识周恩来、孙中山等革命先驱,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学习军事,实践他抓武装学军事的理想;在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运动中,认为只有工农兵联合起来,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在与国民党右派的尖锐斗争中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军队建设理论的探索。  相似文献   
246.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皇帝直接委派、“六条问事”、“乘风周流”,都对现今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应重视研究,使其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247.
包公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积淀了民间社会对法律的理解和情感。包公故事在近年来兴起的"戏说历史"的热潮中,被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再加工、再破坏。带有腻  相似文献   
248.
焦俊霞 《求索》2007,(11):174-176
深入全面分析秦代出现的七篇刻石文,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石刻文对秦始皇“振救黔首”、“考验事实”的歌功颂德的功用之外,而且石刻文还反映出封建专制主义政权初建时“皇帝临位,作制明法”的思想领域的统一,更为重要的是透过石刻文,我们看到荀子“主道利周”思想的悲哀。  相似文献   
249.
科学研究的前提是“充分地占有材料” (马克思语 ) ,然而 ,“充分地占有材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 ,它要求研究者必须首先从事一项极其艰辛的劳动———广泛收集材料。且不说初学者 ,即使是在某一研究领域已颇有造诣的专家学者 ,恐怕也不敢说他完备地掌握着所需的一切材料 ,这就需要借助于先行者的经验与研究成果以及某些工具书来尽量少走弯路 ,尽量避免“大海捞针”式的无谓损耗。特别是在中俄关系研究领域 ,这一点尤为重要。中俄关系的建立在时间上早于中国同其他西方国家关系的建立 ,而且 ,夹杂着边界和领土变迁的中俄关系跌宕起伏 ,对中…  相似文献   
250.
管继平 《检察风云》2014,(15):94-95
我们不仅早已远离了以刀刻字的岁月,我想很快也将告别以笔写字的年代,甚至即便是文人,也在逐渐地消失。旧时的文人,读书之外,于书画刻印似乎多喜欢涉猎一二。书法是日课,自然不在话下,而闲来兴之所至,或染翰绘事、或捉刀向石,也皆为常事。尤其是刻印,看似文人中的"武行",技术含量也非常高,估计现今的文化人都不屑染指了,然而,偏偏过去有不少文人都喜好此道,像鲁迅、郁达夫、瞿秋白等几位大文人,看起来似乎都与篆刻毫不沾边,但他们竟都曾有过刻印章的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