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157篇
中国政治   138篇
政治理论   45篇
综合类   6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边芹 《新民周刊》2012,(18):77-79
改变历史观不但涂抹了记忆,而且让人再也看不见真实。所以改变你的历史观,就能篡改你的历史,进而不费一兵一卒夺走你的国与民。不洞悉基督教文明政教合一的本质,很难看到这一层。即使研究书本了解政教合一历史,若不摸透西人深藏的本性,也  相似文献   
112.
王丁龙 《世纪桥》2009,(1):89-90
康德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中提出了自己的历史观。在他的历史观中有一个核心的理念,这就是自然意图说。然而,康德在论证与解说其大自然的意图时,却非常重视理性的作用,认为只有通过人类理性的运用才能获取幸福与美满。甚至认为:“把普遍的世界历史按照一场以人类物种的完美的公民结合状态为宗旨的大自然计划来加以处理的这一哲学尝试,必须看作是可能的,并且甚至还是这一大自然的目标所需要的。从这中我们可读出,大自然的意图在康德的心中只是一个人类加之于其上的东西,实际上历史的发展不过是人类不断运用自己的理性从而求得不断进步的过程。那么,康德为什么一定要在理性之上加一个大自然的意图呢?这是简单的目的论,抑或还是有更深的玄机?是否定自己的启蒙观,还是对它的深思?  相似文献   
113.
本文力图以新历史的观点,结合先锋小说文本来谈先锋小说历史观的流变。  相似文献   
114.
我们很少关注台湾的历史教科书,但近来马英九表示要重新肃清民进党的历史观,让台湾的教科书进入我们的视野。 在"八年抗战"这章中台湾版教科书简单地讲述了上海、忻口、徐州、武汉四大会战,但着墨非常少(四大会战在大陆版本分别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相似文献   
115.
刘媛媛 《学理论》2010,(22):42-44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建立的标志。在这部著作中,确立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前提,即"现实的个人",并对此前提和出发点进行了分析。此著作基本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把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作为首要问题提出来,且对这一问题的论述,为唯物史观的最终创立奠定了基础,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的人"的论述,对中国的现代性构建,对中华民族的命运,对科学发展观中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科教兴国战略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6.
墨子有明显的天命观和英雄史观,他认为,天命和鬼神决定着历史的发展,顺天者生,逆天者亡;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乱一治”、“治乱交替”;名君和贤臣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17.
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其理论是唯物史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实践基础上的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的历史观是应用性、发展性的历史思想,与前人的历史观相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务实性、开放性、人民性等特点,为发展唯物史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118.
韩国东北亚历史基金会是规模较大、能够代表韩国学术界与政府立场的研究机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对高句丽、渤海等历史进行研究和宣传。该基金会资金雄厚,成立目的带有政治色彩,其工作核心是“确立正确历史观”,其中对高句丽历史的界定是该基金会乃至韩国古代史研究的重点。为加强中韩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我们有必要对该基金会的组织机构及其活动和影响作详细了解。  相似文献   
119.
杨光斌 《政治学研究》2023,(5):154-168+211
一百多年来,中国政治学学科与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之间一直存在或隐或现的紧张关系,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学方法论具有塑造史观的功能,而外源性史观与具有高度历史连续性的中国政治之间存在着内在张力。政治学的传统的“三大方法”致力于“求变”:制度主义方法论和理性选择主义方法论塑造的史观试图改变“中国性”,阶级分析方法论起到拯救中国的作用但因放大其冲突论而曾招致政治动荡。“中国之治”是固本革新的产物,如何解释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政治学的当务之急。本文主张在“找回阶级分析”并弘扬其整合性功能的同时,发掘基于中国历史文明和政治实践的“中国性方法”的历史政治学,以此在研究重大议程中重塑史观,回归政治学的“求治”之道。  相似文献   
120.
王娟 《学习与实践》2022,(12):16-27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全新的历史叙事,反映了主观辩证法对于客观辩证法的精准概括,需要运用大历史观来审视和把握其中蕴含的历史穿透力、时代感召力及未来塑造力。从纵向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从新中国到新时期、再到新时代的演进脉络,清晰地表现为从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再到高级阶段的不断跃升过程,透显了历史连续性与发展阶段性的辩证统一。从横向比较看,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迥异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加丰富多维的时代蕴涵,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标注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新高度。从意义空间看,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一种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彰显出重大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