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96篇
中国共产党   139篇
中国政治   205篇
政治理论   124篇
综合类   1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1.
秦艳峰 《世纪桥》2015,(1):42-43
民主与善治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民主作为一种政治模式,善治作为一种政治治理模式,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民主是善治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善治必须包含民主的特征,还应包括别的特征;善治能够推动民主的进一步发展;使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都得到充分发挥。二者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研究政府的治理问题,需要完善的治理理论指导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效治理必须有民主的政治环境作为前提条件,有健全的法制体系作为基础,有完善的监督体系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712.
胡仙芝  吴文征 《前线》2016,(12):54-56
"互联网+政府管理"的创新模式,是提升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当前政府监管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下一步提升政府善治能力的几个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713.
国家安全以乡村善治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题组在"全球—国家—乡村"的研究框架下,认为需树立发展中国家为本位的"安全观"研究意识,看到发展中国家承受的风险特征:国际的外部性风险叠加国内的内生性风险。风险的复合型与复杂性决定了中国的安全问题研究需同时关注多个维度。本报告考察了国家总体安全视角下的发展中国家乡村治理的案例;提出我国正面临来自乡土社会的五大风险;认为虽然乡村正在成为大量制造安全风险并将风险不断外溢、从而对国家综合安全产生严重负外部性的区域,但是乡村仍有成为国家安全危机软着陆载体的可能。必须以国家总体安全为目标,进行乡村治理的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强化乡村"外部风险内部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714.
政治文明建设应从国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出发,以一种合作的视野来认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强调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公民社会在推动民主和发展这两大潮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一个健康而有序的公民社会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趋势。党融入公民社会,实现治理与善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党和社会关系问题上的科学逻辑。  相似文献   
715.
乡村善治以构建符合国情特点、更加完善有效、多元协同共治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为主题,其生成有其理论之源、文化之根、历史之基及时代之变等逻辑维度。其生成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的深刻体悟与创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治理智慧的继承,对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积淀的历史经验的学习借鉴和传承赓续,对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特征新要求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通过上述四重维度构筑新时代乡村善治之路,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乡村治理实践的科学指南,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16.
夏道虎 《群众》2023,(4):28-29
<正>案例是法治实践的集中展示,是司法审判的主要产品,是法官工作的价值体现,对回应社会关切、弘扬法治精神、维护法治统一、实现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充分重视案例的价值和作用,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强和规范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  相似文献   
717.
宋如亚 《群众》2022,(10):13-1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城市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以“精管善治”理念为指引,用“绣花”功夫持续改进城市管理工作,不断优化设施功能,提升容貌品质,保障城市运行,构建共治格局,谋划推动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让市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相似文献   
718.
法治话语是以塑造法治认同为目标的法学表达。“据法裁判”是司法语境下的法治表征,法律渊源构成“据法裁判”之“法”的来源。因此,确定法律渊源的法源概念,应当被视为塑造“据法裁判”认同的法治话语。任何法治话语都是与特定法秩序相关联的、对特定法治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反思促进。因应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和中国特色法治话语建构的法源概念,应当以获致法理共识为目标,超越概念争议和功用定义,进而以形成性质定义之方式,有效彰显本土法治价值观,并就我国法治建设的现实问题给出有力回应。在具体构造上,法源概念应以“良法善治”为价值依归,将“效力”作为法源的类型要素而非概念要素,最终生成“包含权威性规范命题的事实”这一法理内涵。  相似文献   
719.
张建 《群众》2023,(2):46-4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科学立法是实现善治的前提。随着形势的发展、时代的前进,新实践新问题不断出现,立法工作也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研究丰富立法形式,可以搞一些“大块头”,也要搞一些“小快灵”,增强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丰富和创新立法形式,加快探索“小快灵”立法,更加精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20.
徐倩 《群众》2023,(12):53-55
包容性治理是近年来在推行善治理念、提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增进民生福祉等战略目标进程中出现的实践创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建”意味着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共治”意味着治理过程的互动合作,“共享”意味着治理成果的利益共享,“共建共治共享”正是对包容性治理核心意涵的全面阐释与精准凝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