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15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刘洁 《前沿》2013,(22):55-56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有过高度的发展,从最初科学技术在中国古代的萌芽,兴起,高峰,再到衰落我们都会发现这其中中国的科学技术是充满着美感的,而这美感是由中国的特征,人文环境,历史发展等等诸多因素所孕育出的瑰宝.所以本文认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其实体现中国古人的朴素,静雅,笃实而悠远的科学精神,继而从发现美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四个阶段的美,继而从美中,找出最终没能延续科学美在中国的原因,试图使中国的古代科学意蕴美在中国加完善而更好的延续和发展.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以及学术争鸣的繁荣之美第二部分,从总结三个中国自然科学的特点谱写出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朴素静雅之美.第三部分,从五个不能忍受引入中国古代实用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历程,体现出这一时期我国科学的笃实丰富之美.第四部分,主要论述唐宋时期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分析写出此时科学高峰出现的缘由也展现出古代我国科学最高成就的辉煌之美.第五部分,从发现美的过程中,分析中国古代科学从萌芽到高峰到终结的原因,试图提出怎样使今日中国科学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2.
<正>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往往基于重大科学发现。这个规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来就已形成。中国要成为领跑未来新技术革命的国家,就应该努力成为科学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中国曾有过"四大发明",但那时的技术进步基本不需要科学。科学揭示的是事物的原理、本质和规律,而技术发展出的是装备、工具和工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在十九世纪时技术全面落后于西方,主要是因为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中国。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但没有追究磁力的本质,更没有意识到磁场中的运动  相似文献   
33.
张国荣 《新视野》2012,(2):121-124
提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人们必然要列举"四大发明",即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实际上,关于"四大发明"的表述,起源于民国时期。当时的历史教科书编纂者们,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启发下,发挥了西方传教士以及西方部分学者的论述,把"四大发明"之说引入到历史教科书知识谱系中。而历史教科书的广泛传播,使得"四大发明"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记忆资源,深深影响了国人对古代科技的认识。  相似文献   
34.
马小利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工,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好学与聪明才智,自行设计制作了无焊接开挖台车、喷锚混凝土配料机、H型钢弯曲机、多功能吊装设备,被工友们称为“四大发明”。  相似文献   
35.
我的戒烟     
林语堂 《创造》2006,(9):142-143
凡吸烟的人,大都曾在一时糊涂,发过宏愿,立志戒烟,在相当期内与此烟魔决一雌雄,到了十天半个月之后,才自醒悟过来.  相似文献   
36.
原形 《各界》2011,(3):37-39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发展贡献巨大,但只有发明印刷术的毕异和发明造纸术的蔡伦名垂史册,受到世人的敬仰。很多个世纪过去了,毕异印刷术早已被更先进的印刷术取代,而蔡伦造纸术却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如今仍然被人们采用,一个古老的发明能具有这样持久而广泛的影响力,在人类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相似文献   
37.
话说指纹     
“中华指纹天下先”,正如这片展区的名字一样,我国指纹技术源远流长,是早于四大发明的一项伟大创造。  相似文献   
38.
39.
在历史上,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是比较巨大的,如四大发明,老子、孔子的哲学,孙子兵法,禅宗,文官制度,茶叶,丝绸,瓷器,唐诗,国画、园林建筑,手工艺等等,有的推动了西方的物质文明,有的推动了精神文明,如启蒙运动、巴洛克艺术、意象派诗歌等都受中国文化的启发。  相似文献   
40.
于冬 《党建文汇》2009,(7):41-41
正如马克思所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和人类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四大发明究竟是怎么传到国外的,人们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