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9篇
工人农民   16篇
世界政治   3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9篇
法律   118篇
中国共产党   366篇
中国政治   448篇
政治理论   135篇
综合类   6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72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961.
《共产党人》2007,(16):51-53
进入现代以后,回族在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数不胜数。在学术和思想领域,也诞生了一批现代回族学者,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为祖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众多回族现代知识分子和学者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在学术领域贡献较大的就是马坚和白寿彝了。  相似文献   
962.
一本与百本     
欧阳娜 《奋斗》2006,(12):43-43
文化大师陈寅恪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是由梁启超推荐的。据传,梁永超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时,曹问:“陈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学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启超有些生气地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相似文献   
963.
不久前,舆论界涌起一轮质疑“季羡林是国学大师”的声音,90多岁的北大老校长季羡林陷入了似乎前所未见的“大师门”危机,他连忙出来公开表示,要辞谢诸如“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国宝”之类的“帽子”,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真实的人物永远是圆形的。不管季老是否堪称泰斗,从周围人眼中看来,这个像土地般朴素的耋耄老者,都绝对是一个相当真诚、谦和及值得尊敬的老学人。 本文作者为季羡林先生弟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相似文献   
964.
刘嘉 《台声》2005,(10):74-77
玉石,温润的光泽,含蓄的品格,与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样,有着某种天然共通的气质,无怪乎中国人对各种玉器饰物情有独衷。然而,玉石质坚易碎,以此作为材料来进行雕刻创作,可谓难矣。而在玉石上,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唤醒每一块玉石中的生命语言,就是艺术家和工匠之间的分别了  相似文献   
965.
《天津政协公报》2002,(9):45-45
蜚声世界的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逝世近10年了。他生前曾应北京大学、辽宁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处之聘,担任了教授、顾问等职。以一江湖艺人能获如许成就,确实令人叹服。  相似文献   
966.
郑禄 《证据科学》2008,16(5):515-543
本文试以缘其华叶,探其根素,究其质实的方法,对证据的概念行以刻求真是的剖陈。其定义为:证据是讼事以物符或意融的形式,留存于时空内,并为听讼人藉以听断讼事的可识素因。概念,无论今古中西,在学问上,都是说话的前提。国学式的概念必定是中华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证据理论的基本构件之一。  相似文献   
967.
随着国学普及读物在图书市场走红,出版国学普及读物成为大大小小的出版社的首选。这一现象说明,国学学术研究从象牙塔走向了民间,对于实现传统文化精华的当代价值转化,实现其人文教化功能,重构新的道德、文化体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在这场出版国学普及读物的大战中,也出现了极大的负面问题。因此,新一轮的国学普及读物出版应实现理性的转变,应出得更专业,既要重视包装创意,更要注重对经典的科学解读。同时,每一家出版社都应树立自身的价值追求和出书定位。  相似文献   
968.
969.
张法祥 《廉政瞭望》2005,(10):59-59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师,向他请教为人处世之道,大师给他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有两个强壮的青年,一拙,一巧。两人奉命在同一块地上各自挖井找水,很快两  相似文献   
970.
正2013年10月16日,我作为大陆代表团成员赴台参加第四届两岸中小企业合作发展论坛。我们下榻的宾馆在台北市中心区。趁着下午自由活动,我与清华台湾研究所殷存毅教授、李应博教授一起沿着街边的小店逛了起来。台北十分干净,这里的马路几乎看不到纸屑和垃圾,马路两旁是高大的木棉树、樟树和幽雅的兰花。仔细地品味这座城市,你会发现,这里有十足的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