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篇
法律   45篇
中国共产党   225篇
中国政治   196篇
政治理论   39篇
综合类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刘发生 《新重庆》2003,(9):45-46
抗日战争时期,在武陵山区深处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曾修建一军用飞机场这个占地91万平方米、征用良田1375亩的军用备战飞机场,是渝湘黔三省市边区10多万土家、苗、瑶、汉各族群众肩挑背磨、流血流汗辛勤修建而成的:从1940年2月开工到1942年5月完工,历时两年多,这全民抗战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2.
说到程沧波,要先说已于2006年5月31日关门大吉的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这家报纸总计发行28356号、全球最资深的中文报创刊于1928年2月1日,当年正值“宁汉分流”时期,所以首印是在上海,直到“宁汉合流”之后的1929年2月,才迁到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出版,彭学沛为首任总编辑。《中央日报》的发刊词是蔡元培  相似文献   
103.
徐德莉 《求索》2014,(2):151-155
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为了保障战争胜利,制订了一系列粮食政策,如实行田赋征实与库券购粮,在一定程度对于财政赤字与公粮解决问题上有一定缓解意义,然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紧缺的问题,以至各类事关粮食伪造现象迭出不穷。通过对各类粮食伪造文书现象的全面考察,深刻剖析此类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还原其伪造具象的历史场域和时域,以此来透视民国政府统治状况,折射民国社会之样态。  相似文献   
104.
灾荒与政治紧密相关。良性政治生态往往会灾而不荒,而恶性政治生态则会天灾人祸、逢灾必荒。民国时期天灾不断,固然有自然的因素,但更多地和民国政局、政观、政策、政力有关。国民政府的武力统一政策挤占了防灾和水利建设经费,破坏了生态环境和社会自救能力。政府尽管具有了初步"为民"的人本理念,但在实践中却又倾向于"防民甚于防灾"的维稳思路。1931年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之际,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救灾不忘内战的政策。尤其是1942年河南大饥荒见诸报端之后,国民政府在救灾和宣传两方面均陷入被动,暴露了其对灾荒与政治合法性关系的误读和应对上的失策。  相似文献   
105.
儿时我就听说。南京北极阁山上有一茅草屋,是当年宋子文居住的地方。我当时心里疑惑,宋子文不是银行家吗?怎么会在茅草屋里?  相似文献   
106.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美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重要一员,给予中国大量的援助。日本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势力不断扩张的情况下,美国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逐步形成了"遏制日本,援助中国"的外交政策,从各个方面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军事方面,通过《租借法》加大了军事物资的援助力度、整训中国军队、组建"飞虎队";经济方面,通过借款等一系列方式给予国民政府巨额经济援助;政治方面,应中国的强烈抗议,美国宣布废除在华特权,同时积极活动,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美国的战时援助,增强了国民政府抗击法西斯的实力,为打败日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7.
田野 《党史纵横》2015,(4):50-53
李锡九,1872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任家庄的一个地主家庭.早年他追随孙中山,投身于反对清王朝和北洋军阀的斗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中共秘密党员的身份为党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李锡九任广州国民政府监察院首席常务委员、武汉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和军事裁判所所长.直到全国解放,他一直利用特殊身份,长期从事反蒋斗争和开展抗日活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8.
国民政府在完成北伐、统一全国到溃逃台湾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两度提出了“开发西北”“建设西北”的口号,掀起了两次“西北开发”热潮。在这期间,国民政府要员蒋介石、戴季陶、宋子文、张人杰、邵元冲、朱家骅等先后赶往西北考察,他们对西北经济开发问题的活动前后持续了将近10年。他们的言论及保留下来的相关会议资料包含着丰富的经济开发主张,这些主张对于新形势下的西部大开发具有借鉴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9.
卢宣玮 《港澳研究》2023,(4):69-83+9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国民政府借此机会试图解决香港问题。出于不与英国交恶的考量,国民政府并未要收回整个香港,仅在中英新约谈判中向英国提出收回新界。在两国交涉的过程中,国民政府虽然积极争取美国的支持,但英国直接拒绝将这一问题列入议题。而在新约签订后,国民政府虽没有放弃努力,但始终缺乏坚持到底收回新界的决心和手段,又受制于国际局势的压制,面对美国支持英国重占香港的局面,最终无可奈何,无计可施,放弃了收回香港的要求。抗战期间中英两国就香港问题交涉的全过程,体现出国民政府难以跳出民国外交“始争终让”的规律,说明其难以超越民国外交的半殖民性。  相似文献   
110.
二战期间,英美两国倡导创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统筹协调战后世界各国难民的救助与遣返工作.战后,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指导与帮助下,国民政府精心筹划组织,动用大量人财物力,开展艰苦卓绝的东南亚华侨遣返复员工作.因国民政府对缅遣侨过程最为复杂,外交交涉最为困难,遣返人数亦最多,故成为整个遣侨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