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3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77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20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2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07年3月16日  相似文献   
92.
朱振媛 《前沿》2006,(9):139-141
地役权的设立是一种权利的行使,是权利人以不动产的使用价值换取交换价值的一种获取经济利益的自愿行为。地役权成为独立的他物权,突破了我国民法以往一概通过相邻关系来处理有关问题的做法,在体系的整体构架、制度的具体原理、界限的表面划定、权利的深层需要、立法的综合现状等诸多方面凸显了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3.
从《物权法》角度审视我国地役权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越 《行政与法》2009,(10):105-107
地役权作为古老的物权制度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得到明确规定。如何使这项古老的制度唤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笔者试从地役权的概述入手,比较地役权与相邻关系的异同,结合其他国家和地区关于地役权的相关规定,提出完善和发展地役权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94.
《物权法》对地役权的变动采取了意思主义模式,而意思主义模式不利于区分物权和债权,混淆了地役权和不作为之债,不利于保护交易安全。意思是权利变动的起因,属于当事人主观思维的范畴,它必须通过有形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被外来力量所见证。本文认为在土地公有制下,我国物权立法地役权变动模式应采取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95.
陈思 《法制与社会》2010,(20):262-263
本文拟在分析国外关于地役权的成熟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地役权立法提出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96.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地役权与相邻权都涉及到了对他人不动产的利用,地役权与相邻关系二者各具其内涵,在规范目的与制度构成上有着相似之处,容易令人滋生歧义和困惑。结合《物权法》对二者进行区别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认清它们的本质,更好地调整不动产之间的利用问题,充分满足当事人的不同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97.
俄罗斯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加强财产利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民法典和土地法典对土地的永久使用权、终生继承占有权、地役权的规定,较完整地构成了俄罗斯的现代土地他物权制度,也体现出俄罗斯根据本国的需要对土地他物权的立法所作的必要调整.  相似文献   
98.
《物权法》第158条对地役权的设立既已采登记对抗主义规则,第169条关于已登记地役权的变更和转让应及时办理变更登记的规定,也应解释为登记对抗主义规则。已登记地役权因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提前消灭的,应采登记对抗主义规则;因供役地灭失等事实行为而消灭的,应采登记宣示主义规则。  相似文献   
99.
于凤瑞 《法律科学》2014,(6):97-104
各国及地区日渐认可自己地役权在调整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相对于房屋买卖契约、管理规约,自己地役权具有低成本、从属性、事前性、灵活性等独特价值。自己地役权可以由开发商在房屋销售前事先设定,也可由业主在购得房屋后设定。自己地役权应采登记生效主义,特定情形下,可基于默示行为设定。当自己地役权的内容构成对业主财产权的不合理限制、有违民法公平原则或者发生情势变更时,业主可以提出抗辩。为了实现对日渐复杂之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关系的有效调整,促进地役权法律资源效用最大化,有必要在《物权法》中增加自己地役权。  相似文献   
100.
物权法定原则之反思与重构——以地役权制度入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法定原则是物权法的结构原则之一,其不仅为大陆法系国家所承认,同时在美国法上也通过司法实践得到了遵循。物权法定原则的诞生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价值追求,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公民社会的权利形态愈发精彩纷呈,对权利的样态和行使方式也提出了更多、更灵活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反思物权法定原则与当下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对于物权法定原则的突破传统上有无视说、习惯法包含说、缓和说等,但是笔者尝试着提出另一条思路,即从地役权制度的灵活把握入手,逐步缓解物权法定制度的僵硬。我国《物权法》颁行已逾一年,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诸如居住权、让与担保等,都继续让我们从法理和立法上给出一个满意的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