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80篇
中国共产党   25篇
中国政治   49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通过回顾国外对个体捐赠行为的研究,归纳出三类一般性捐赠动机,为揭示捐赠行为的普遍基础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从而为在特定情境下的捐赠行为研究提供了参照系,有助于认识中国社会背景下的捐赠行为,发现其内在规律,明确其作用机理,进而引导慈善捐赠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2.
现代领导者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时刻经受着各种挑战。尤其是处好双边关系更显重要,反之则殃及双方,最终受害的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声誉。因此,作为一名现代领导者必须具备润滑双边关系、达到“双赢”目的的优良素质。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学习与实践并重的结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培养:培养成熟的互惠意识。所谓互惠意识是指在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在工作交往中双方都能够立足于本单位实际,同时能够充分考虑对方的实际情况和利益需求,互有退让,以求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受益。一是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3.
关于著名与知名商标行政特殊保护制度的冷思考(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清 《电子知识产权》2009,(9):14-17,91
各地著名商标或者知名商标认定与保护法规及其实施所确立的著名与知名商标行政特别保护制度系在对著名商标、知名商标以及驰名商标法律概念的误解基础上,在缺乏国际公约与国内法依据下,不当地以小众声誉为标准实行跨类反淡化驰名商标保护,存在扩张商标权范围,妨碍市场竞争,并进而危及我国商标法律"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之立法宗旨的实现,以及实际执法效果背离法规立法目的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4.
《党建文汇》2007,(6):28-28
第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①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组织或者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的;(②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组织或者参加罢工的;③违反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造成不良后果的;④以暴力、威胁、贿赂、欺骗等手段,破坏选举的;⑤在对外交往中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⑥非法出境,或者违反规定滞留境外不归的;⑦未经批准获取境外永久居留资格。或者取得外国国籍的;⑧其他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5.
王学东的《外交战略中的声誉因素研究》一书值得学术界重视。该书认为,崛起国的声誉可以传达维持现状的意图,避免遭到他国制衡;冷战后中国之所以积极参与国际制度,是为了获得声誉,以便减缓结构压力,避免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联合制衡。不过,王学东对国家声誉概念的界定有一些模糊之处,对国家声誉和国际制度之间的相关性的分析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检验假说的过程中,案例选择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这些问题损害了王学东的理论的解释效力,也难以说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究竟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声誉,中国所获得的声誉是否有助于实现避免他国制衡的安全战略目标。本文试图修正和发展王学东提出的基本概念和命题,认为国家参与的国际制度的类型不同,获得的声誉的政治影响也不同;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制度才有可能建立安全合作领域的声誉,传达维持现状的意图,避免他国的制衡。  相似文献   
206.
《个人信息保护法》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政府外部规制成本高昂、企业自我规制效果不彰两大困境。经济法视域下的声誉激励通过奖励与制裁的方式发挥作用,兼具低监管成本与高规制收益的优势,能够有效化解此困境。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声誉激励时,一方面声誉制裁工具的运用须遵循谦抑干预和精准规制的理念,根据个人信息违法处理行为的危害性、危害持续时间、损害后果进行分级规制,并考虑声誉修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声誉奖励的引入需明确授奖的实体标准和程序要件,具体可通过“白名单”制度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207.
公共部门的组织声誉管理不仅是公共管理学科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数字时代公共部门必须关注的重大实践问题。论文围绕公共部门组织声誉的概念、内涵、测量、影响因素以及对组织行为和产出的影响等议题,对国内外学术界1998—2021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性梳理。研究发现:(1)公共部门组织声誉理论研究,总体处于起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2)既有研究以规范研究和案例研究为主,大样本的实证研究较少,组织声誉的测量方法亟待改进。(3)当前研究集中在组织独特性和声誉威胁性对声誉建构的影响,以及组织声誉对绩效产出、组织间合作和机构自主性的促进作用等传统议题,对于组织声誉对机构改革、战略沟通、受众满意度的影响等新兴议题关注不够。(4)国际前沿热点文章主要基于西方情境,基于中国情境的研究有着广阔的空间。基于此,论文提出未来公共部门组织声誉理论的研究展望,具体可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利用大数据优化改进测量方法,并加强“建构声誉”和“感知声誉”的融合;二是在关注公共部门组织声誉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等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更积极地将组织声誉与其他重要的公共管理理论进行链接和对话;三是将公共部门组织声誉理论与中国情境紧密结合,讲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部委、地方政府及部门的声誉管理故事。  相似文献   
208.
个体并非缺乏志愿服务动机,但信息不足阻碍了其参与意愿。研究借助社会组织评估场景,采用调查实验的方法,探究有关社会组织评估的政府信息公开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个体的志愿服务参与意愿。实验结果发现:与控制组相比,在实验组中提供更加全面的社会组织评估信息有助于提升公众的志愿服务参与意愿和预期频率,该过程通过影响公众感知的组织声誉水平来发挥中介效应;且对于过去参与频率较低的公众而言,信息公开的影响效应更大。研究认为,政府信息公开不仅有利于缓解公众志愿服务参与过程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合法性,还具有动员“沉睡”的志愿者的巨大潜力。研究结论直面当前志愿服务实践发展的现实问题,也拓宽了信息公开议题在公共管理学术研究中的解释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