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5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3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佚名 《人事天地》2008,(3):14-14
宋代史书上记载,太祖既即帝住,尊母杜氏为皇太后,群臣皆称贺。太后却有忧愁不乐之色。左右问道:“如今您的儿子成了天子,你作为天子的母亲,更是无上尊贵,为什么反而不乐呢?”  相似文献   
22.
阿庆 《工会博览》2008,(22):45-45
在史书上权万纪是个博学清廉的好官.可是一部《贞观长歌》让他变成了贪财好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坏东西.相比之下,《大汉天子》里的汲黯还不算冤.他的道德品质没有被“戏说”.只是智商被“戏说”成了“二百五”.汲黯在剧中是专门为主父偃准备的配角.似乎什么也不懂.以便反衬出主父偃的睿智。  相似文献   
23.
宋燕文 《政府法制》2013,(23):15-15
姜太公当齐国国王的时候,封地里有两个名人:狂裔、华士.两人不愿意做天子之臣,不愿意结交诸侯,只愿过"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不事仕而事力"的生活.姜子牙听说他们很有才,就征召他们来做官,召了三次他们都没去,这种姿态把姜子牙给惹怒了.他把两人给杀了,然后诏告天下:"他们不给天子当臣不结交诸侯,我就没法用他们;自己种田吃饭掘井饮水不求人,我就没法用赏罚来管理他们.又没法威逼又没法利诱,这种人留着不是祸害么?"  相似文献   
24.
高鹏 《侨园》2014,(7):45-45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最喜欢的妃子。多尔衮生于1612年,卒于1650年的年末,年仅39岁。多尔衮一生战功显赫,位至极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但历史上的多尔衮却给后人留下了无数不解之谜:争夺后金汗位失败之谜、  相似文献   
25.
韦进深 《传承》2009,(20):134-135
天下体系是中国封建王朝建立的世界秩序,天人关系则是中国架构世界秩序的基本命题,作为君主的天子则处于天下体系的核心位置。中国的世界秩序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经历了两次转型。到了近代,天下体系受到剧烈冲击,并最终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26.
《群书治要·尚书》上说:“天子作民父母,为天下王。圣人取类以正名,而谓君为父母,明仁爱德让,王道之本也。”意思是说,天子是人民的父母,所以才称王天下,圣人通过取类这种比喻的方式来正名,所以把君喻为父母,明了仁爱德让的道理,这才是治理天下的根本。这就告诉我们:天子之所以称为天子,就是因为他顺着天道而行事,他作为人民的父母才能够名副其实。所以,爱民是君主应尽的本分。  相似文献   
27.
清朝天子车马礼仪制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首先它与天子的卤簿概念类似,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卤簿。天子的车马礼仪制度中车舆制度是中心,即围绕天子出行的车驾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而天子的卤簿除车舆外更多地侧重于天子出行的仪卫、仪仗、器物等。清朝天子车马礼仪制度是不断演变的,到乾隆朝发展得最为完备。  相似文献   
28.
《检察风云》2007,(19):77
乾隆青玉"古稀天子之宝"和"八徵耄念之宝"均为交龙纽方形玺,阳文篆书."古稀天子之宝"与"八徵耄念之宝"为一组,两方玺同盛放在一紫檀雕云龙匣内.匣盖面雕云龙海水江崖,盒内饰有金质乾卦符号,以代表乾隆的"乾"字,乾卦又代表天.……  相似文献   
29.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变动最剧烈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已名存实亡,威权下移至诸侯国手中。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招揽人才。这期间,各种政治势力和经济利益在思想界的代表都自由地抒发他们的主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富自由意识和创造精神、学术最繁荣的“百家争鸣”局面。百家争鸣,可以说是各阶层各集团出于对国事民瘼的忧患之心,对天下疾痛提出的救治之方。  相似文献   
30.
相传,玉皇大帝指派三位太子到人间指引北管乐队练艺,因此,人们将北管音乐称为"天子传音"。其与泉州南音誉称一对艺术"姐妹"之花,并入选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几年来,泉港区委、区政府、区政协均高度重视北管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创新,致力于打造北管特色文化品牌,使之迎来了生机盎然的北管"百花园"之春。让我与北管早有结缘。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从外地调到家乡时,就悉心从事北管的宣传报道,先后撰写近百篇北管专题新闻、学术论文等在报刊和高等院校杂志发表。2009年4月,我有幸受邀参加了由省文化交流协会和福建师大音乐学院等举办的有30多名音乐专家学者参加的海峡两岸传统文化·北管音乐研讨会,深受启迪,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