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43篇
中国共产党   44篇
中国政治   61篇
政治理论   22篇
综合类   2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关于妥协和卑劣的妥协》 作者:阿维沙伊·马加利特。在什么时候为了和平而接受战略性妥协是正当的?回答是:有时候,但绝非任何时候。书中写道:“我认为。妥协问题上的举棋不定和妥协精神的深层原因在于和平与正义之间的冲突。和平与正义也许还会需要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  相似文献   
12.
从2004年10月开始,俄美两国间的三大结构性矛盾日益凸现,普京政府被迫终结对美国的战略妥协,转而对其实行烈度不断增强的战略反制政策.该政策具有迫切性与抗争性、有选择性与适度性、制衡性与防守性的特点,同时也带来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自第二轮朝核危机以来,中国积极斡旋促成了北京三方会谈,确立并巩固了“六方会谈”机制。通过“六方会谈”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虽然中国在六方会谈中发挥了缓解紧张局势、协调各方立场和出色完成会谈各项任务的重要作用,但朝核问题的最终解决仍取决于朝美是否能达成妥协。正因如此,中国应继续坚持“六方会谈”框架,规劝朝美并充分发挥韩国的协调作用,协调俄、日相关国家立场,制定好应对“六方会谈”失败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云中君 《各界》2013,(3):48-51
谏官的遭遇,瑟本和王朝的命运起伏柏始终,西汉开国时,君主清明,也听得进谏官的话,到了江河日下的汉成帝、汉哀帝时,表面上还听听谏言,但在“底线”问题上毫不妥协。这条“底线”,对汉成帝而言,就是皇后赵飞燕,对汉哀帝而言,就是男宠董贤。  相似文献   
15.
李永刚 《探索》2007,(3):47-51
在现代公共生活中,妥协正在超越机会主义策略,成为一种主导性的冲突解决模式,甚至是一种精神气质或价值原则。其必要性来自多元价值、有限理性、博弈计算;其可能性则是基于民主的制度保障和市场的伟大共谋。使妥协正当的诸原则包括:底线共识、合乎法律、自由合意。不许、不愿、不敢妥协的心态应该改变。  相似文献   
16.
饿美关系是大国关系中较为重要的一对。冷战结束以来,俄美时而握手言欢,时而恶语相向,两国既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基础,又存在深刻的战略冲突,呈现出合作中有矛盾、较量中有妥协的态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国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威胁有着不同的理解,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缺乏一致性,还没有做好建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准备。  相似文献   
17.
喻尘 《创造》2008,(12):64-64
她择善固执,被称为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她只是一位医生,却要疗治社会的重病。她大爱至诚,决不妥协。她以老迈之躯,立于谎言与欺骗的洪流。揭开中国艾滋病肆虐的内幕,令遮蔽和欺瞒者发抖。对诚实有信仰,对真相存执着,她以一人孤微之力,改变了整个中国公共卫生政策的走向。她对历史说出真相,也为时代留下精神。  相似文献   
18.
人们一般赋予"妥协"这个词消极的看法,认为妥协是在一种特定环境下作出的不得已的退让。其实这种看法未免偏颇,从积极的角度看,妥协是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健康的心态,是人际关系中一种良好的  相似文献   
19.
政治妥协是民主政体内解决社会冲突的常态形式,它与民主政治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相容性。虽然政治妥协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相对性和消极性局限,但它不仅在实现个体权利、民主、自由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具有一线伦理价值,而且以决断搁置、把握中道等分识调控艺术,契合了二线伦理价值。对政治妥协伦理精神的诠释,为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政治妥协策略以实现和谐政治的目标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20.
南方朔 《南风窗》2010,(9):95-95
<正>中国古代有"叩首"之礼,它的英文解释有"磕头"(ketou)、"叩头"(kotow,kowtow)这两种,"叩头"的两种译法皆相当普遍,在谈到美中关系时常被拿来使用。"叩头"的英译,应当是首见于18世纪末英国访华特使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的《出使中国纪》(An embassy to China)。他于1793年6月抵达澳门,翌年7月离开澳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