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4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篇
法律   107篇
中国共产党   290篇
中国政治   417篇
政治理论   212篇
综合类   18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54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南书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阔天 《南风窗》2012,(1):100-101
《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刘军洛著东方出版社2012年1月版本世纪初,刘军洛对黄金、粮食、石油以及世界经济走势的偶尔言中让他近年来迅速走红。他喜欢从美国的战略角度思考问题,譬如说美国已经完成了"去工业化"的经济结构调整,下一步将进入包括页岩气为代表的能源革命,以谷歌、苹果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革命,以及"婴儿潮"一代退休以后新的需求革命时代,美元会再度强势。刘军洛一直强调这次的萧条是央行错反通胀造成的,并会波及世界。  相似文献   
252.
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在内圣层面,要求为政者加强以“仁”、“礼”为核心的道德修养;在外王层面,孔子主张通过恢复和重建尊卑有序的西周政治层级,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教化民众,以实现一种纯以道德礼教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253.
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最基本的含义是人应该努力约束、限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加符合人之为人的伦常规范.礼在本质上是一种自觉意识."克己"是约束自己,即修身,加强自我修养.复礼不克己,则失去先决条件;克己不复礼,便失去修身方向.仁与礼始终相即相融.仁高于礼,礼服从仁.夏商周三代文明中,孔子始终竭力维护周制周礼,但他对周礼又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与重建.  相似文献   
254.
从传统的学术观点看,《论语》是一本中国文化经典,是以伦理学为主要内容的哲学著作。本文认为,《论语》充满丰富的中国文化智慧,从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文献学、卫生学等各自学科的观点看,它都堪称各学科的经典著作。但如果从政治学的角度考量《论语,》它从若干方面阐述了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和人类在古代社会极具智慧的政治理念,因此,它又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政治学经典。东方的古代政治学经典《论语》恰好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相辉映,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双璧。  相似文献   
255.
"中庸"是孔子学说的"一贯之道",是孔子的人格教养之道。孔子在修养自身崇高人格的同时,为世人设计了多样化具有内在联系而合乎"中道"的理想人格。中庸人格的基本特质是:尚中而贵和,度于仁义礼,权变而时中。基于中庸至德,孔子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修己以安百姓"的人生价值、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格内涵,致力于探讨实现理想人格之路。孔子的中庸人格教育论取得了多方面认识成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今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56.
中国作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孝的思想贯穿社会发展始终,孝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孝作为儒家核心理论之一,倡导"百善孝为先","君子立身,孝字为本"等理念,不仅对当时社会,而且对后世道德价值观的塑造也影响深远。我们应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孔子的孝思想,寻求其合理成分,挖掘其现代价值,使其在当今社会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57.
在17世纪法国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有三本书值得关注:一是1642年出版的拉莫特·勒瓦耶的《论异教徒的道德》,认为孔子和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相同,但孔子对中国的影响比苏格拉底对西方的影响更大,由儒家领导的中国乃是柏拉图“哲学王”理想的实现;二是费内隆在1687—1689年撰写的《死者的对话》,其中有一篇题为《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对话》,论述了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思想分歧,既不同意把孔子比作中国的苏格拉底,也完全不相信孔子的“圣王”理想或柏拉图的“哲学王”理想具有哲学学理上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三是1696年出版的李明(勒孔德)的《中国近事报道》,该书不再将孔子与苏格拉底对举,而是把他比作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家、一位致力于培养“哲学王”式的统治者却并不成功的“帝王师”塞涅卡,并认为在研究中国哲学时应把孔子思想与宋明理学区分开来。这三部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7世纪法国思想界对中国哲学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58.
中国远古文章之道,文史哲水乳交融。有西方人不谙中国文脉,只把孔子看作世俗智者而非哲学家。《论语》里的哲学,不在条分缕析,在乎行坐言谈。《论语·子罕篇》记载孔子在达巷的故事,短短数语间,文史哲兼备其中。孔子领着众弟子游学到了达巷,当地人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达巷人觉得孔子学问太渊博了,却看不出到底什么技艺才是他的专长。  相似文献   
259.
《学理论》2015,(24)
随着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社会需要大批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和管理者要借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尤其是孔子的"人本教育思想",对其倡导的有教无类、关爱学生,强调才德统一、因材施教的理念加以弘扬与发展,在教育公平、人文关怀、人格修养等服务育人方面做好文章,保障城市管理专业教育的有效性,以培育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城市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260.
孔子所说的“仁”是至高无上的一个境界,他从不把“仁”轻许于人,例如,尽 管他对春秋时楚国名相子文的评价很高,但当弟子问及子丈是否达到“仁”的境 界时,孔子予以断然否定,认为子文还没有沾上“仁”的边。可见其“仁”的标 准之高。但对有不少缺点的管仲(孔子也曾严历批评过),孔子却力排众议,认 为他达到了“仁”的境界。之所以如此,乃因为管仲“一匡天下”,坚持统一, 而孔子特重统一,故把坚持统一,看作是至高无上境界的“仁”。孔子的这种思 想,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起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