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30篇
工人农民   34篇
世界政治   6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4篇
法律   197篇
中国共产党   553篇
中国政治   1198篇
政治理论   332篇
综合类   50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225篇
  2012年   263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42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张琳 《法制与社会》2010,(30):248-248
一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构建这门课程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追求。课程内容和实施必须符合这个理念和追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人文性、思想性课程,没有过分渲染政治教育色彩,但并没有放弃政治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312.
森林般的手     
薛晨 《江淮法治》2008,(12):62-62
拜读《人大代表》有三个原因:作者许开祯经历低层和高层的人生体验并进寺院修行、专心写作的传奇经历,吸引人们的好奇心:笔者:工作与人大密切相关,对人大知识略知一二.对以“人大代表”为题的书自然更为关心:目前还没有专门以普通人大代表为主线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313.
残缺域间的光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艺术表现上说,所有艺术都是残缺的,残缺是绝对的,而完美是相对的。因为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可能表现事物的全部,都是选取某一部分来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东西,所以对残缺的审美是人类正确认识自己和保护人类历史文化的客观需要。本文试图从残象、悲情、时空、失误等审美要素方面探讨残缺美在人文领域中的美感表现,以及这种表现是如何同人类审美的自我实现相融合的。  相似文献   
314.
服饰,最初的功能是御寒和遮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服饰功能越来越显现出来,不仅讲究"服"的功能,而且注重"饰"的审美。特别是少数民族,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会选择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服饰,并逐步加以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居住在"太阳转身的地方"——墨江的哈尼族,因其内部支系较多,服饰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貌和韵味。尤其妇女服饰,形式多样,有长衣长裤型、长衣长裙型、短衣长裤型三种,其保留传统  相似文献   
315.
谈璐 《学理论》2009,(32):129-130
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出发,就音乐鉴别、审美情趣、音乐修养、想象力和歌词等五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音乐情感。  相似文献   
316.
山水诗的产生与生命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雁 《理论学刊》2001,(3):121-123
我国古典山水诗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政治经济的因素 ,也有文化方面的因素 ;既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 ,也与东晋门阀世族的山水情结及审美趣情紧密相关 ,尤其离不开魏晋以来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由于汉末的战乱和天灾人祸 ,个体生命意识被“白骨露于野”的残酷现实激活 ,无论是玄学、佛学的兴盛 ,还是归隐风气的流行 ,都与此相关。也正是生命的极度紧张状态 ,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大自然的生动、和谐与自由 ,以山水的永恒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以山水的不变观照人生的无常。  相似文献   
317.
古风 《思想战线》2001,27(6):63-66
意境与当代审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近代学者梁启超和王国维的努力,完成了意境由近代向现代的转换,进而成为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当代美学体系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意境在当代审美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对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传统美学资源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318.
公民环境意识教育除了科学、法制和道德教育的角度之外,还应关注审美的角度,即从环境审关角度培育公民的环境意识.环境审美教育具有其它教育形式所没有的优势与独特性:以爱的情感为核心,对人的影响深刻而持久;以超越功利性为主要诉求,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品格.环境教育是提升公民环境意识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19.
李火秀 《前沿》2013,(17):170-172
伴随现代化通信、传播技术和数码科技迅速发展起来的视觉文化,促成了阅读媒介的多元化,使传统阅读行为受到重大影响与冲击。面对这一新语境新变化,本文通过深入剖析文学阅读形式的嬗变,透视当代大学生的文学阅读现状,揭示视觉图像与文学文本、新媒介与阅读能力、视觉奇观与审美教育的深层次联系,进而为大学生文学阅读能力培养探索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发展方略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20.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作者彼得·海斯勒是一位美国作家,在中国居住十余年,为《纽约客》杂志专栏写稿,亦曾在涪陵师专教授英文。译者为该校同事。喜欢研究中国文化和经济,曾出版有《江城》、《甲骨文》等书。本书则主要关注中国经济与民间社会。尤其是对北京郊区农村一个家庭的描写,及浙江丽水一个乡镇企业的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