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30篇
工人农民   34篇
世界政治   6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4篇
法律   197篇
中国共产党   553篇
中国政治   1198篇
政治理论   332篇
综合类   50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225篇
  2012年   263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42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41.
温延玲 《理论导刊》2008,(3):116-117
中国哲学从诞生那天起,就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是以物观物,由物而我,从物象中思悟的人生、人品哲学,让水成为一个独特的审美对象,成为中国哲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水品,正是中国文人所应有的情操.  相似文献   
342.
类型电影由于其模式化与定型化的叙事而受到人们的批评,但在电影百年的历史中却长盛不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类型电影对观众审美心理的体察与契合,具体体现在对观众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对观众接受心理的研究、对观众视觉欲望的满足三方面.这些足以使类型电影成为工业机制中的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343.
《廊桥遗梦》以其单纯、朴素的内容和形式,叙述了一对现代社会心灵估计的中年男女将"一见钟情"化为"永恒的精神相恋"的婚外情。作者通过巧妙的叙述方法,制造"虚构中的真实";男女主人公对"真爱"的执着,为现代人的荒凉的精神家园注入了一丝绿色,悲情中品味人生的困惑和无奈;在巧妙的剧情设置中体会"圆满与缺憾的距离美"。  相似文献   
344.
温华 《理论月刊》2008,(3):121-124
本文在阐明当代视觉文化与大众审美意识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了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的教育功用与"娱乐功用"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艺术的娱乐功用是以教育功用为前提的,娱乐的观看快感满足了人们低层次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而人们的价值需要是会沿着一定的层级需要上升的.人们已经逐渐地在追求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以求获得极大的审美愉悦,由初始的耳目愉悦逐渐走向精神愉悦,反映了受众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审美需要,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反映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解读能力与审视能力.本文还对图像艺术的审美价值、审美关系与审美创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45.
朱光潜是中国现代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以独到的西方美学观来审视书法美学。本文试图通过朱氏的书法美学理论——“移情”说来剖析书法接受和审美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346.
张晓明 《学理论》2010,(29):200-201
探讨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情感体验的基本要求,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体验的深浅进行论证,提出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47.
文章试图在审美创造范畴内探讨毛泽东诗词的主体心理,对其诗歌审美创作心态和动力进行深度体认:"言志载道"的社会动力;"喷情释愤"的个人心理平衡;"恬志适心"的抒情写意,从而从发生学的意义上来认识毛泽东诗词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48.
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审美文化具有三大功能,即人格建构功能、情感传达功能和美化关系功能.审美文化能促进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准备.  相似文献   
349.
传统文化课教学要拓宽教改思路,利用学科优势、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审美素质教育,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将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结合起来,使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在传统文化课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350.
刘晓春 《青年论坛》2009,(6):122-125
叶燮的《原诗》的贡献主要在于明确提出人我之分相合成文的理论框架,而且物分为理、事、情,人分为才、胆、识、力,在审美领域中,客体的理、事、情是"不可名言"、"不可施见"、"不可径达"的,主体与之是体验和审美关系。在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第二层次"物我相衡"的对峙中,叶燮强调了主体的"胸襟"与"识"对客体的选择作用,在审美主、客关系的第三层次审美意象的创造中,叶燮强调了主体的"想象"对客体的再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